建议葵涌货柜码头上盖建屋 规模如16个美孚新邨可住几十万人
撰文: 罗卓敏
出版:更新:
本港土地供应不足问题严重,香港工程师学会前会长周明权早前提议于葵涌货柜码头的货柜堆场上盖建屋,等如16个美孚新邨,或9至10个太古城,可住几十万人,规模如沙田般,而时间较填海为快,认为得研究发展的可行性。
香港工程师学会前会长周明权早前提议于葵涌货柜码头的货柜堆场上盖建屋,惟土地供应专责小组认为该项目技术上难以实行、时间太长、造价太贵而未能实行。
周明权今早(22日)出席电台节目表示,货柜码头邻近市区,而货柜堆场占地约200公顷,等如逾16个美孚新邨,或9至10个太古城,可住几十万人,规模如沙田般,而时间较填海搬走整个葵涌货柜码头后,再在原有土地兴建房屋为快,认为得研究发展的可行性。
就技术上是否可行,周明权表示,葵涌货柜码头上盖可分约15至20个阶段发展,建筑方法犹如将一块大砧板置于几条柱之上,但承认工程进行期间,该发展范围下的货柜码头需停止运作,指出分阶段进行,只影响一小部分货柜场的运作。
麦齐光:骏景园、日出康城是现成“一地两用”例子
香港大学土木工程系名誉教授麦齐光亦又指,火炭的骏景园、将军澳的日出康城项目是现成“一地两用”的例子,而且均是于港铁车厂建成、运作后,才于其上盖发展,反映技术上的问题是可以解决,认为葵涌货柜码头为现成、及临近市区的土地,附近亦有青衣、荔景及美孚三个地铁站,是相当值得研究的方案。
对于有言论担忧于货柜场上建屋会有光污染、噪音及空气污染问题,周明权表示,认为平台设于货柜码头之上能阻隔光污染,而面向海边第一排楼的建筑方式亦可“倒转”,即厕所、厨房面向海景及起重机,减低光及空气对居民的影响;而由于房屋建于台上,已能阻隔声音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