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宿舍.政策分析】等了又等“蚊都瞓” 青年有几多个7年?

撰文: 林剑
出版:更新:

青年宿舍的问题,其实早已积压多时。由前特首曾荫权提出“青年宿舍计划”,至今已经近7年,可是目前仍未有任何项目落成,最快也要到今年稍后。一个当年廿多岁的年轻人,如今都已经或即将步入而立之年,名副其实“等得政府蚊都瞓”。
人生没有多少个十年,而年青的黄金时间就更加短暂。青年人的住屋问题,其实可以折射出政府以至整个社会是如何看待他们。如今香港青年人向上流动困难、难以用合理价钱觅得住屋,窒碍他们实践理想干一番事业。但横跨三位特首任期,政府面对一些援助青年的政策,都显得姗姗来迟,令外界观感他们并无认真看待过青年问题。单是青年宿舍项目的滞后,已经可见一斑。

青年宿舍项目已纠缠多年。(邓颖琳摄)

供应少等候年期长 杯水车薪

曾荫权于2011年的施政报告提出:“本地多家非政府机构关注到在职青年希望有自己的居住空间,所以在提供青年服务之余,也希望利用已获政府批出的‘政府/机构或社区’用地,部分用以兴建青年宿舍,政府会积极协助。”按照政府后来推出的计划,那一共涉及6个项目,以不多于市值6成租金,租予合符资产和入息要求的18至30岁青年,最快的原定前年可以落成。

政府高层2011年开腔表示明白青年人的住屋需要,但最快要到5年后才完成计划,中间没有其他过渡措施,对一众无法负担高昂楼价租金的青年来说,本身已是相当久。然而,更糟糕的是到了前年,仍然未有青年宿舍项目动工,一拖再拖,要到去年5月才有首个位于大埔的项目动土,单位数目“多达”80个。

即使其他项目也全部落成了,加起来提供的宿位也只有3,000个左右。根据政府统计处数字,现时20至29岁人士占总人口约12.6%(截至去年中),这种宿位供应可说杯水车薪,说好的“积极协助”,变成一句空话。

私人住宅价格和租金过高,迫使大量青年轮候公屋。(资料图片)

居住问题未纾缓 轮公屋还得承受负面标签

其实上述情况,是显示现时政府应对整个青年住屋问题,其实是一筹莫展。按政府最新统计数字,现时21万居于㓥房的人士之中,就有28.4%是25岁以下青年;20至29岁人士收入中位数只有约1.3至1.4万(截至2016年中),即使拥有大专学历,收入也和高中学历相差无几,和现时不断上升的私楼楼价和租金根本不成比例。

按理,市民买不起私楼,租金又过高,居屋抽不到,公屋应是他们的安全网。可是现时公屋供应严重不足,轮候册上有28多万人,平均轮候时间超过4年,一人申请者每月入息不得超过11,250元,一般有正职在身的青年很难不超过此水平。因此,不少青年人都会在18岁后就开始轮候公屋,而他们日后为免超过限额而被剔出轮候册,宁可拒绝升职加薪。

房委会于2005年推出公屋非长者单身人士计分制,每年只有约2,000个配额予55岁以下的单身人士申请。将公屋资源优先编配予更有需要的人,理论上无可厚非,但客观结果,就是导致一众青年人,在这个疯狂的楼市环境之中迷失。

根据房委会去年的内部调查,现时在非长者单身公屋申请者中,30岁以下申请者具专上或以上教育程度的占总数73%,数字不断上升,而以学生身份申请者更占61%,反映即使当局设法阻碍年轻人上楼,他们对公屋的需求,仍然十分殷切。

施永青撰文批评大学生轮候公屋。(资料图片)

解决不了青年问题 就去解决青年

对于年青人申请公屋,社会早就对他们扣了一大堆帽子。当年房委会推出公屋计分制,正是因为不断有舆论批评年青人早早申请公屋只为“满足个人主义”,而以大学生身份申请公屋,更是“废青中的废青”。中原地产创办人施永青去年就曾撰文,提到“作为一个大学生,应该有自信,将来可以干一番事业”,指他们申请公屋是“鸡鹜争食”、“在求学时期已看扁自己”。

这是一个永恒的世代矛盾:现时年轻一代收入增长停滞,住房价格超越他们的可负担水平,即使买到楼也变成“楼奴”,是社会客观环境问题多于个人问题。政府明知这个问题存在,但无法解决,随青年自生自灭,继续向下流动。但当青年人想退而求其次住公屋时,掌握权力和资源的上一代就不予理解,抽空整个社会背景,去批评青年人。简而言之,就是无力解决青年人住屋问题,就转过头去“解决”青年,污名化他们。

是否有心帮助青年 完全在乎“长官意志”

其实,政府若要立定决心处理青年人住屋问题,肯定可以做得更好,至起码在批出土地上可更有效率。有官方背景、提供中式军事步操训练的香港青少年军总会于2015年成立后,前年击败另外两个制服团体,极速获得民政事务局局长刘江华批出3万平方呎的空置校舍作为总部,更火速得到3,000万元巨款供修葺校舍。要是政府面对一众青年人都拿出同等的效率,主动牵头从速兴建青年宿舍,现时又岂会如此滞后?

现时社会上经常有声音说要关心弱势社群,助他们脱离困境。但又是否有人想过,青年也是一种弱势社群?确实,现时青年人教育程度稍高,只要“肯做”至少也有一份足以糊口的工作,生活状况或许比起不少基层人士好了不少。但一个健康发展的社会,绝对不是要青年人和基层市民“斗惨”,而是任何有困难的阶层都需要帮助。尤其青年政策牵涉的是一整代人的发展,将会直接影响整个社会未来数十年的路向,不及早处理,将来问题只会继续深化,甚至演变成严重的政治矛盾。

香港青少年军总会大楼的开幕典礼,邀得中联办主任王志民与林郑月娥一同出席。(资料图片/卢翊铭摄)

青年政策取决于态度

特首林郑月娥在去年施政报告中,77次提及“青年”二字,显示她绝对知道青年事务的重要性,但更加需要做的,是政府要先摒弃离地万丈的旧思维。

青年政策,实际上是态度问题多于硬件问题,并非说成立几个组织、请几名青年人加入咨询委员会、推出一两个措施,就可以轻松解决,而是政府有否将青年问题当成“紧急要务”,高效处理,让这群未来社会栋梁摆脱基本生活困难,百花齐放,继续贡献香港的未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