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研究揭海洋缺氧危机 港将成受影响水域之一

撰文: 邝晓斌
出版:更新:

根据一份最新国际研究,揭示全球海洋环境在地球暖化的影响下,水域的含氧量都会持续减少,低氧水域在67年来增加逾10倍。港大海洋生物学家安原盛明是研究团队其中一员,他警告本港不能独善其身,包括香港在内的亚洲海岸地区,将是受影响最严重的水域之一。

低氧区域遍布全球,红点表示氧气暴跌到每升只有2毫克或更少的海岸地区,蓝色区域表示在公海中具有相同低氧水平的区域。据图片显示,香港附近的珠三角海域属于红点区域。(图片由环球海洋氧网络团队提供。数据由World Ocean Atlas 2013 及R. J. Diaz提供。)

在2016年时,联合国跨政府海洋学委员会成立,包括香港大学海洋生物学家安原盛明(Moriaki Yasuhara)在内的国际科学家团队“环球海洋氧网络”,首次全面分析公海及海岸水域低氧情况的成因、后果和解决方案,研究结果揭示海洋和人类社会面临的危机,并提出让海洋持续健康发展,及维持生产力的方法。

有关研究成果的学术文章,在本周二(2日)刊登于学术期刊《科学》之中。参与研究的学者Vladimir Ryabinin指出,由于营养物负荷及气候变化,令海洋和海岸的“死亡区域”覆盖范围和数量大幅增加;同时,大部分海洋生物,都难以在含氧量极低的水域生存。

“环球海洋氧网络”科学家团队成员来自各国,共同进行海洋低氧研究,了解其问题症结及寻求解决方法。香港大学海洋生物学家安原盛明(Moriaki Yasuhara)亦是其中一员。(环球海洋氧网络团队提供)

研究团队表示,即使含氧量只轻微下降,也足以妨碍生物的生长和繁殖,引致疾病甚至死亡;即使部分生物能在死亡区域生存,但整体生物多样性仍会下降,而发展中国家的国民将尤其受到影响,小型手工渔业会因低氧海水破坏渔获,面对经营困难。

团队举例指,在菲律宾,一个市镇水产养殖场的死鱼,造成的损失已超过一亿美元;在一些旅游热点的珊瑚区,也可能因海水缺氧而逐渐消失。

蟹类会因缺少溶解氧气而受到生命威胁。(史密森尼学会Arcadio Castillo提供)

对于海洋缺氧所引致的后果,香港并不能独善其身。安原盛明指出,海洋含氧量下降,是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造成极严重影响中的一环,而包括香港在内的亚洲海岸地区,是受影响最严重的水域之一。

研究报告共同作者 Lisa Levin认为,对于倚重旅游娱乐、酒店餐饮、的士业和其他相关行业,都会造成巨大损失,显示不健康的海洋生态系统,将会带来广泛影响。

昂船洲污水处理厂维修期间,渠务署会把上游基本污水处理厂已作初步处理的污水经绕流排放至维港。(资料图片/李泽彤摄)

对上述危机,研究团队建议可循三方面著手。团队建议可循源头著手,停止化石燃料气体排放,能减少温室气体和应对气候变化,减少空气污染物。

团队亦建议循保护海洋生物方面入手,把海洋生物用作逃避低氧环境、含氧量较高的水域,列为海洋保护区或禁捕区,或建议渔业转为捕捉或饲养未受威胁的鱼类;最后,可透过改善全球追踪低氧情况的设备,让科学家识别最易受威胁的地方,以及制定解决方案。

研究报告主要作者 Denise Breitburg坦言,应对气候变化时会令人气馁,惟强调相关议题是处理海洋含氧量下降的关键,对地球上所有物种都至为重要。

研究主要作者Denise Breitburg,同时是史密森尼环境研究中心的海洋生物学家。(史密森尼学会Tina Tennessen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