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朱兆麟:政府吸纳青年具公关效果 惟欠经验难影响政策

撰文: 庄恭南
出版:更新:

特首林郑月娥首份施政报告中指出,青年事务是现届政府工作重点,提出要处理青年“三业三政”问题,其中更改革中央政策组为政策创新与统筹办事处,又推行青年委员自荐试行计划,务求吸纳年轻人声音进入政府。然而林郑的一系列措施,又是否真的能让本港公共政策重现活力,改变年轻对政府施政的不满呢?
香港政治及管治学院联合创办人朱兆麟接受《香港01》专访时,一语道破“创新办”公关效果大于实际效果。他又指出,近年香港年轻人对政府施政颇有主见,惟真正的政治人才匮乏,年轻人需花时间走入体制,理解政府运作,否则难以透过政府单方面吸纳而影响政策。他也寄望未来政策决策过程中,政府不要只关注大型主要持份者团体的观点,而更多咨询小型团体,以化解冲突。

政治“红裤仔”出身,从助选到政策研究都曾涉猎过的朱兆麟,原是香港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创办人及执行总监。他近年眼见年轻人热衷参与公共议题的讨论,本港却缺乏“政治实战”的训练平台,青年政治人才尤为不足,窒碍经济及施政,情况亟待改善,而这亦是他为何开设行政及管治学院的初心。

朱兆麟(右)接受专访时,身边学生(左)直指,学院训练令他理解政府运作框架和局限。(钟伟德摄)

对于香港有多少政治人才,朱兆麟直言不易定义,他说,“区议员是不是政治人才?还是立法会议员才是?香港参与政治工作的人很多,真正懂得管治的政治人才却寥寥可数”。

林郑有手腕 胜在多年行政机关历练

那么,林郑算否政治人才?朱兆麟的答案是:“林郑肯‘揹’,她以前做社福,做发展,一直做到现在的位置,一直都是很有承担的,她是效率很高的一位特首”。而林郑的优势,他认为是了解政府运作,“她在政府里,观察了20年,她没有离开过,……所以这次施政报告,她动作很快,先搞掂你教育界,他好难反对你的,俾完钱都反对?”朱兆麟认为,林郑所拥有的政治手腕和执行力,是多年来在行政机关历练所得。

朱兆麟认为,林郑施政具娴熟政治手腕,是源于她多年在行政机关的经验。(资料图片)

不过,对于林郑接下来的任期,朱兆麟则指不容乐观,“林郑的蜜月期已过了,从高铁,一地两检,23条立法,修改议事规则,要看林郑下一个布局如何了。她其实已经做了很多让建制派骂的事,例如3.11补选,人大开会第一天你来补选?”

创新办有公关效果 年轻人参政仍需理解政府运作

林郑上任后,随即宣布改组中策组,明言希望招募20至30名年轻人加入改组后的“政策创新与统筹办事处”从事政策研究,朱兆麟指出,“这个当然是一个公关效果,它一定是好的,但如果只是这30个年轻人就能影响政府政策的话,还要其他官员和公务员来做甚么呢?”朱兆麟坦言,自己亦曾加入过政府咨询架构,知道年轻人并非一加入创新办就能理解政府运作,“我在做政府委员会的时候,通常头两年就去听,第二个两年,就去做,第三个两年,就等做主席。其实一定是这样的过程,你想想我做一个委员会6年,头两年都只是在观察,看看会议记录。你说这三十个年轻人加入以后,是不是马上就能权倾朝野呢?每一个政策都会参考他们的想法?是好难的”。

朱兆麟吁政府勿满足于“摆平”主要持份者,而忽视少数人和小团体的反弹。(钟伟德摄)

近年学生运动风起云涌,朱兆麟认为部分源于对政治的不认识,“其实年轻人的声音很简单,人在年轻时候,他肯定是热血的,对现有的东西,一定是不同意的,甚至每一个年轻人,都一定是黄色(非建制派)的,如果他是很爱国,想著甚么共建河山,那是很少见,我想我年轻时也不会。但当你人生发展到一定阶段,你自然就会成熟。官员要用自己年轻时的心态,去想青年的意见。就算是比较幼稚,单方面的,都应该去听,而不是高高在上。”“年轻人很有趣,他没有接触过体制,但在体制外,受了一些意见的熏陶,就会有偏见,但当他真的进入了体制去看,他再出来,就知道为何政府有一个框框,将来他再去从政,想法就会实际点”。

吁政府勿忽视小众反弹

不过,朱兆麟同时指出,过往政府吸纳民意的方式确实仍有改善空间,例如政府不应只满足于摆平主流的利益团体,“有些大机构,你给钱他,给他资源,但他来,到底是帮你发展政策,还是来揾食呢?大家心里有数”。

相反,朱兆麟认为,许多愈演愈烈的社会矛盾,都是源自于对少部分持份者的忽略,“如果你只是和主要持份者谈的,可能大家互相了解对方的立场,你抛出的原方案,他们会接受9成,他们不会有反弹。但很多时候,很多议题影响到的,就是少部分人,少部分人出现很大的反弹,有时就是这些小规模的冲突,最后化成了一个很大的冲突画面出来。这个冲突的人数和规模不大,但如果你忽略它,长远来说就会凝聚更大一批反对者,动摇你管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