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光复东华打下强心针 胡志伟吁支持者助年轻人夺区会阵地
十一年地区工作,三次参选,身为80后的民主党伍凯欣终在东华补选取胜,亦为民主党重夺失落两届的议席。
民主党主席胡志伟接受《香港01》专访时直言,该场声仗为民主党打下强心针。他指,近年泛民议会形势日益严峻之下,应多利用包括区议会在内的不同社会空间,分途进击,为陷于劣势的民主运动奠下更长远基础。
不过,胡志伟亦慨叹民主派支持者过往在区选战场投入度不足,这也令许多有志从社区入手,参与民主的年轻人心灰意冷。他呼吁支持者在地区层面多支持愿意付出的年轻人,夺取更广阔的区议会阵地。
自从1994年第一次中西区区议会设立东华选区,该选区就一直是民主党的地盘。连续4届击败民建联,直到2011年,民主党却失守东华,一输就是两届。是次东华补选,伍凯欣收复失地,胡志伟形容,对于民主党来说,这是一枝重要的“强心针”,他说:“这次结果令我们可以确认,党过往在这个区的工作,得到选民的认受”。不过,他也坦言,民建联萧嘉怡上届区选在东华取得1300多票,这次伍凯欣则在补选中以1034胜出,民主党还须认清目标,利用余下两年,发挥中西区团队的协同效应,转化更多支持者走出来投票,才可在2019年区选超越民建联的“基本盘”。
区议会战场寸土必争
在民主派各党中,民主党一向被视为地区工作最为扎实。胡志伟也坦言,近年民主运动陷入低潮,泛民在立法会内亦备受打压,地区上的深耕细作,或可称为突破口,为民主运动积聚更长远和广阔的群众力量,“如果我们的队伍能够分散到不同空间,进占各个阵地,那我们再连结起来的时候,威力就会很大,它未必能逆转胜,但它是一个基础”。
胡志伟认为,民主运动里的“寸土必争”,不只局限在“真普选”,区议会是更广阔的战场,他以“一地两检”为例,“如果我们甚么都不做,被建制派抢晒啲位置,最简单的问题就是,当政府要找18区区议会去支持一地两检,议案一通过,政府又可以大大声讲,18区都支持”。
支持者应多给予机会年轻人
此外,胡志伟亦认为,区议会是年轻人推动自己认同的政治理念的绝佳渠道,“区议员3万多的收入,还有实报实销的开支,如果从民主运动的角度讲,工作岗位能让他们有更多的资源和空间去推动政治理念。而区议员身份也授予他们一个平台去发声,对许多年轻人来说,如果想改变社会,这是一个有意义的事情。”
伍凯欣作为80后,毕业后即投身社区主任工作,坚持11年终赢得议席。胡志伟被问及是否觉得新一代年轻人缺乏如她般持之以恒的耐力,他则并不认为所有的责任都在年轻人身上,“我们要扭转的是年轻人的无力感,小事觉得没有用,大的事又做不到,现在产生了一种社会赋予不了希望给年轻人的感觉”。
他解释,“在伍凯欣的选区,立法会选举时投票率很高,民主党得票率也很高,但到了区议会选举,就差天共地,民主派的支持者有时把事情看得太过割裂,经常说,区议会我投不投都无所谓,我到立法会再投给你,但问题是,那些(区议会)阵地,失去了,就是失去了。”
胡志伟坦言,如果每次都铩羽而归,很难让年轻人继续留在社区,“让年轻人愿意在地区深耕细作,是看双方面的,如果临选前3个月临时临急就挂枝旗,你唔畀飞佢,我理解。但如果她有长期工作记录,单单是年轻人那种坚持和付出,你也值得投票给他啊!这对年轻人参政,是一个正面信息。如果你让每个年轻人都像Bonnie(伍凯欣),要等11年,可能很多人就会有问号了”。
胡志伟感叹,泛民的支持者,对候选人质素要求非常高,但并非每个从政者都需要走立法会议员的道路,“说不定他在区议会的工作很称职呢?如果我们有多一点胸襟,给多一点支持年轻人,现在的格局可能会很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