禾花雀“极度濒危” 内地食肆讹称桂花雀:港客每人食一打
国际自然保育联盟(IUCN)昨日(5日)公布把“禾花雀”(黄胸鹀)的保育评级由“濒危”,调升至“极度濒危”级别,比大熊猫更接近“灭绝”的威胁。香港观鸟会早前派员到内地食肆“放蛇”,发现仍有不少食肆隐蔽地提供禾花雀,员工直言“好多香港人嚟食,一个人食一打(禾花雀)”,也有食肆讹称出售的是“桂花雀”。
一只最贵售四十多元人民币
香港观鸟会指,禾花雀在六、七十年代的中国非常普遍,甚至被视为害鸟,政府更鼓励民间捕杀,直至民众流传禾花雀有“天上人参”般的滋润疗效,更是特殊阶层对野味消费的身份象征,令禾花雀被大量捕杀,广东省三水市甚至曾举办“禾花雀节”。虽然内地其后立法禁止市民进食禾花雀,但仍有不少食肆偷偷售卖。
该会中国项目及发展经理傅咏芹表示,上月亲身到三水考察,发现仍有食肆进行“台底交易”,隐蔽地提供禾花雀,反映内地监管有漏洞及执法力度不足。她形容,食肆不会明目张胆地出售,但会暗示有“时令雀”出售,部分会讹称出售“桂花雀”,但雀鸟被脱毛后难以判断,另有员工称“好多香港人嚟食,一个人食一打(禾花雀)”,并指“多数一围台咁订”,即一餐已经有过百只禾花雀被吃”。她坦言,一只禾花雀售二十多至四十多元人民币,对大量禾花雀被当野味进食感心痛,雀鸟生存机率也低。
观鸟会吁勿食禾花雀 保留稻米田
香港观鸟会在今年秋天开始于塱原进行鸟雀环志工作,以有系统地调查禾花雀及其他农地鸟种,追踪牠们的迁徙模式,包括时间及迁徙距离、种群数目及度冬地等。在10月至11月期间,该会共在21只禾花雀身上戴上金属环及彩环,并刻上特定号码,发现禾花雀在整个研究期间稳定出现,相信其迁徙期为众多“鹀”类当中属较长,但未能捕获带上脚环的禾花雀,意味牠们停留在塱原的时间很短,亦不断有新的禾花雀抵达塱原补充体力。
香港观鸟会研究经理余日东表示,21只有记号禾花雀中,只有6只其后再被发现,停留日子为3至12天,相信真正停留在塱原的禾花雀数目比目测更多,且该地的稻米田是牠们的重要栖息地。他又指,禾花雀在近11年数量下跌9成,有专家估计全球只剩下6万至30万只禾花雀,若情况不变,再过11年数目只剩下数千只,希望市民不要吃禾花雀,多购买本地农产品,支持本地农业,保留稻米田。
明年订为“国际禾花雀关注年”
香港观鸟会将在本港与内地保育机构推行教育工作,宣传“不吃禾花雀”,并把2018年订为“国际禾花雀关注年”,在本港会继续在塱原种植水稻,推广支持本地农业,为禾花雀维持一个稳定栖息地,并已联同其他国家的鸟类研究人员及保育组织进行禾花雀迁徙路线研究,进一步了解禾花雀生态及习性,为各国将来制定禾花雀的保育策略提供重要数据。
该会呼吁,有关部门尽快向“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申请将禾花雀列入公约附录,以管制进出口。
根据国际自然保护联盟更新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禾花雀在2004年前本是“无危”物种,但其后逐步升级,14年内连升4级至“极度濒危”级别,与中国华南虎同级,比大熊猫“易危”级别更高两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