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局指港独议题没有不同结论或妥协空间 敦促教师“导引”学生
撰文: 邝晓斌
出版:更新:
港独议题走入校园引起社会争议,教育局在回复立法会教育事务委员会的信件中指出,教师处理课程中具争议性的课题时,应客观持平,应避免以个人立场影响学生。局方同时指出,“香港能否独立”属于是非、法理分明的议题,教师或校方处理时,则应清晰列举历史、道德标准、法理等事实,指出相关议题“是没有不同结论或妥协空间”,敦促教师应“导引”学生。
较早前,立法会教育事务委员会就“在学校讨论富争议的题目”事宜致函教育局,对学校讨论富争议题目的政策和指引表示关注,例如香港从中国分裂出去的观念。
教育局昨日(20日)书面回复委员会,指学校讨论任何议题,均应以教学为目标,教师处理课程中具争议性的课题时,应客观持平,强调“避免以个人立场影响学生”。当局又强调,教师要协助学生以多角度探讨问题,如学生引用教材的观点过于主观、片面和偏激,教师应引导他们以客观开放态度,根据事实和证据作出持平和理性分析。
倘学生有“错误、偏激”观念 要让学生知悉事实
教育局进一步指,如教师或校方需要处理“属于是非、法理分明的议题”,则应清晰列举历史、道德标准、法理等事实,并指出相关议题“是没有不同结论或妥协空间”;局方指,“香港能否独立”是属于“是非、法理分明的议题”议题,并形容:“香港自古以来是中国不可分离的一部分,这是不争的事实。”
教育局敦促教师,在这类议题上,如学生有任何错误和偏激的观念,教师应加以导引,明确指出事实让学生清楚知悉。
教育界立法会议员叶建源认为,教育局有关说法只是重申过往立场,而他相信本港教师应能平和地与学生讨论,并提供不同角度予学生思考;他表示,在教育局的有关说法下,如老师、学生能做到持平讨论,应能继续有讨论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