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委会改革】医专指新两席选举无前设 欧耀佳:一人一票是底线

撰文: 朱韵斐
出版:更新:

拉锯了近两年的医委会改革上星期现曙光,政府让步后多个医生团体初步接受方案,最大争议点转落香港医学专科学院(下称医专)如何选出最新两席。医专将于11月30日召开咨询论坛收集院士意见,其院务委员最快年底决定选举办法。医专主席刘泽星接受访问时表示,院务委员没有预设立场,目前不排除任何可能性,因此未能承诺由院士一人一票选出新两席。医委会改革三方平台的医生代表欧耀佳强调,一人一票选最新的两席是底线,也是说服医生团体接受医委会改革的主要理据,假如最终没有一人一票,“我第一个出来反对,并会牵头带7个医生组织出来反对。”

去年7月医学会、杏林觉醒及两大医学院学生等团体在立法会外静坐,反对立法会通过医委会改革。(资料图片)

医专院务委员最快年底决定新两席选举办法

在政府最新的医委会改革方案下,医专在医委会的代表将由2席增至4席,不同持份者对新增两席的产生办法有不同意见。医专决定于11月30日举行咨询论坛收集院士的意见。医专主席刘泽星指,医专27名院务委员分析院士意见后,料于本年底至下年初订出选举办法。

刘泽星强调,医专院务委员没有预设立场,目前不会排除任何可能性。(朱韵斐摄)

刘泽星强调,医专院务委员没有预设立场,包括是否由院士一人一票选出代表,还是由15个专科学院各提名一个参选人,抑或界定某一年资的院士才能参选等,都会开放予院士讨论,目前不会排除任何可能性,也因此未能承诺院士日后能一人一票选出新两席。刘泽星个人则期望,每位院士都有参与的机会。

医专原来在医委会的两席代表是由院务委员提名,刘泽星指向来这两席都由资深的院士担任。他强调,医专是培训专科医生、订立和审核专科医生资格的机构,希望医生提出新两席选举办法时,也同时考虑医专的角色。

欧耀佳说,如果医专新增2席最后做不到一人一票,“自己第一个出来反对,并会牵头带7个医生组织出来反对。”(资料图片/余俊亮摄)

如最终无一人一票 欧耀佳:第一个出来反对

最新两席是否由医专院士一人一票选出有待决定,但医委会改革三方平台的医生代表欧耀佳强调,9月25日政府代表向他提出最新建议时,曾经口头承诺两席将由医专院士一人一票选出,自己也是靠这一点才能说服医生团体接受最新的政府建议,指如果最后做不到一人一票,“自己第一个出来反对,并会牵头带7个医生组织出来反对。”

欧耀佳初步会向医专建议,所有院士都应该有提名和投票权;建议让3年资历或以上的院士参选,确保参选人最少已有10年担任医生的资历。欧耀佳期望,在咨询会后,医专归纳出几大建议,让医专院士投票选出方案。欧又留意到原本两席的透明度不足,建议院务委员要向院士公开提名准则,亦应规定代表委员定期向院士汇报在医委会的工作。

一直主张增加医委会医生委员选民基础的杏林觉醒,成员黄任匡同样认为,新增两席由院士一人一票选出是最后底线。黄任匡解释,选民基础愈阔,政府操控医委会的机会愈低,希望医专明白院士的诉求,假如结果强差人意,最后手段是召开特别会员大会(EGM)挑战院务委员的决定。

彭鸿昌认为,不应让专科受训中的医生参选,建议拥有专科资格5至10年以上为参选门槛。(资料图片)

病人组织建议:需同时获公立和私家医生提名的院士才能参选

社区组织协会干事彭鸿昌于9月25日,亦有出席与政府当局代表的会面。彭鸿昌指,是当日的会面讨论出“中间落墨”的最新方案,引述会上的确有提及最新两席应由院士一人一票选出,至于参选资格则尊重医专的决定。

为确保参选人的水平,彭鸿昌认为,不应让专科受训中的医生参选,建议拥有专科资格5至10年以上为参选门槛;为确保参选人不会只倾向公立或私家医生的利益,建议需同时获公立和私家医生提名才能参选,稍后会将意见提交医专。

拉锯了近两年的医委会改革上星期现曙光,政府让步后多个医生团体初步接受方案,最大争议点转落医专如何选出最新两席。(资料图片)

11.6%医专院士年资少于3年

据医专截至10月中的资料,共有7,662名院士,其中887人(11.6%)年资少于3年;655人(8.5%)年资介乎3至4年;6120(79.9%)人年资为5年或以上。即是如采纳欧耀佳建议,年资最浅的11.6%院士将不获被提名权。

政府建议扩大医委会组成,增加4名业外委员,令医委会委员数目由原先的28名增加至32名,改革后委任委员和选举委员的数目、医生委员和业外委员数目成为争持重点。政府最新建议,将由医管局及卫生署各1名委任代表腾出,医专的席位由原先2个增至4个,令最大争议点落在医专如何选出最新两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