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政报告前瞻】传低津金额“加码” 非公屋户或获更大补助
特首林郑月娥于本周三发表任内首份《施政报告》,扶贫助弱成为重点之一。据了解,施政报告将会对涵盖70万人的“低收入在职家庭津贴”开水喉,津贴额会“加码”,津贴形式亦会大调整,包括为申请津贴的“公屋住户”和“非公屋住户”分队,后者将获得更高资助额。工党立法会议员张超雄表示,倘消息属实,值得欢迎,但长远仍需改善基层工资偏低及房屋问题。曾在去年就低津进行研究的中大社工系副教授黄洪表示,低津应考虑到鼓励就业的政策目的,加幅不可少于工资增长率,以增加申请诱因。
政府自去年5月起推出低收入家庭在职津贴,目的在于释放劳动力、鼓励自力更生及纾缓跨代贫穷。申请人须符合资产及入息限额,并于每月工作满144小时或192小时才符合申领基本或高额津贴要求,津贴额介乎2200元至2600元。
早前已有报道指,政府会检讨及放宽低津门槛,研究放宽低津各家庭单位的工时及入息申请门槛。直到近日再消息传出,即将发表的《施政报告》将公布上调低津的津贴金额,约20万个家庭、共70万人有机会受惠。
此外,低津资助形式亦会有变动。为了让有需要家庭获得更多补助,政府打算将申请人中的“公屋住户”与“非公屋住户”分开处理,后者由于住屋支出更庞大,故会获得的低津金额增幅将更高。施政报告预料亦会提及,长远研究将一人家庭也纳入受助范围。
工党立法会议员张超雄表示,早前与劳福局长罗致光会面时,亦有谈及有关问题称,如有关措施能够落实,是值得欢迎,但长远仍应该解决工资偏低及房屋资源短缺问题。
关注综援低收入联盟统筹组织干事李大成表示,政府若有意增加低津金额以追赶通胀增幅,属正常做法,但更佳的做法,是先研究低收入家庭开支状况,再厘定一个较合理的补助金额,否则,措施不能真正到位,“只是小修小补,做啲唔做啲”。
曾在去年就低津进行研究的中大社工系副教授黄洪表示,低津金额上调幅度,起码应与同比通胀升幅同步。同时,也应考虑到鼓励就业的政策目的,加幅不可少于工资增长率,以增加申请诱因。
他认为,低津另一的问题在于申请机制过于繁复,申请人需提交大量工时证明文件,但许多贫穷在职家庭实际上难以向雇主要求提供详细工时证明,令部份有需要的家庭无法受惠。他建议,政府应简化申请程序,并调低申请的工时门槛至72小时,否则,就算津贴金额提高,仍会有许多贫穷家庭无法申请。
黄洪表示,香港现时三大贫穷问题中,除在职贫穷及综援人士外,长者贫穷亦极需要正视,因随著人口老化,如不尽快透过融资落实全民退休保障,单靠综援迟早无法应付“退休海啸”下的长者贫穷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