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后中秋】保旧窝煮莲蓉 置新炉焗月饼 风灾不倒老店再上路
废墟中,老饼家匆匆收舍残局,店东捡起那阵旧的铜窝、购置新焗炉,燃起炉火,将洗净浸软的莲子投入旧窝,慢慢搅拌著煮成莲蓉,再将馅料咸蛋黄及搓好饼汤圆皮,放入新焗炉。月饼终于出炉,今年中秋,有80年历史的品芳饼家如经历月缺重圆,因其位于澳门十月初五街,是天鸽风灾的重灾区之一。无情台风摧毁澳门大小建设,更对商户做成沉重打击,街上不少商舖于水浸后至今仍复业无期。品芳饼家于水浸后停业近3周后终于复业,但除了错失中秋旺季不少生意,老板预计重新装修更要花上超过30万,一度考虑结业,然而最后仍决定咬紧牙关,“一系唔做,一系下决心做落去做好啲,将个布局重新包装,冲个凉著件新衫出黎见人,既然仲有能力就继续上路”。
见到条街好似灾难片咁,一返到去见到两个伙记揸支电筒仔执紧嘢,我就知大镬
灾后雪柜被冲出街 工场如“黑洞”
在十月初五街开业80年的品芳饼家,老板陈先生指于台风来袭前一日,已将货品架高超过一米,未料水浸情况会如此严重,他与太太翌日才返回店铺,“见到条街好似灾难片咁,一返到去见到两个伙记揸支电筒仔执紧嘢,我就知大镬”。
陈形容,当时店内满布泥泞,店内食材如莲子、红豆等散落一地,雪柜亦被冲出街外,工场更犹如“黑洞”,堆积如山的杂物东歪西倒,四部焗炉亦全数报销。撇除被浸坏的电器及设备,陈先生指最辛苦的是灾后清理,“损失十万八万当打麻雀出统,执果吓攞命,成地泥,无电无水,见到都脚软”。
见惯水浸仍遭殃 批政府无预警
陈先生指,十月初五街过去亦不时发生水浸,因此他们已惯常于风暴前架高货物,但水浸程度从未试过这样严重,批评政府没有事先警告居民作准备,“我哋防水意识已经好高,执货已经执到张台咁高,如果你(政府)早啲提出,但我哋无做功夫,我哋唔会怪你,但你冇提出,我哋咪睇你头,以为做番平日普通准备咪算,点知会咁厉害”。他认为,政府应“的起心肝”,尽快研究兴建水坝改善水浸情况。
损失十万八万当打麻雀出铳,执果吓攞命,成地泥,无电无水,见到都脚软
今次(水浸)一次过就同你清哂
停业3星期正值月饼旺季
饼家于中秋前停业二十多日,停业期间正值卖月饼旺季,饼家因而失去不少生意,“呢个月好阴公,因为下个月就中秋,加上系竞选年,中国人最兴系送礼,所以一定储好多货,今次(水浸)一次过就同你清哂”。陈先生指,饼家于水浸前做好的多盒月饼,及数袋价值数千元的莲子均被浸毁。幸而店舖没于灾前接下大批订单生意,因此不致未能如期交货,“打风前系接咗一张几百蚊嘅礼饼单,后尾揾番张单出嚟都湿哂,勉强见到个电话打去叫佢(客人)番嚟收钱,最后佢都无番嚟”。
月饼再现货架 自家制功夫不简单
经过近三星期的执拾,重新添置焗炉、钢盆、雪柜后,饼家终于上周复业,陈先生与一众伙记连日来均正忙碌准备,原来清空的货架亦开始回复放满一盒盒月饼的情境。然而,制作月饼殊不简单。陈先生指,造月饼前,先要经过一整天时间的准备工序,就是煮莲蓉。
陈年铜窝慢煮莲蓉
清早7时,陈先生与伙记回店准备,于厨房内先将一粒粒干净的莲子浸至软身,再加水倒进一个数十年历史的铜窝里慢煮,将莲子慢慢煮成蓉,光是这个过程已经花上半日,待莲子成蓉后,便要拿起隔水及磨幼,再回锅加入糖及油,再慢煮半日,直至凝成固体,摊放一两日后方成为月饼的莲蓉馅。加入咸蛋黄及包上饼皮后,一个个新鲜出炉的月饼,原来需要经过近两日的工序。
“𠵱家好多人(饼店)唔识煮莲蓉,去食品厂买一盒盒现成嘅返嚟,揾个饼皮包咗佢就算,里面个质感系无,做产品要追求品质,好似煮𩠌无食材点煮到好𩠌”。陈先生指,饼家不论月饼礼饼,所有馅料如莲蓉、豆沙、芝麻馅等均是自家制。由煮莲蓉、搓饼皮、倒模到入炉,全程均于小小店舖及工场完成,是对传统味道的坚持。
木制月饼模已鲜有使用
然而时代进步,古法中亦有配合新技术,陈先生指,现时焗月饼已换上新式焗炉,而一个个实木制、浮现裂痕的月饼模,陈先生指已经甚少便用,取而代之是机械化饼模,胶制的饼模上连接气泵,方便月饼脱离饼模,“以前要拎起个模扑落张台先拎到(月饼)出嚟,宜家一唧就得”。
一系唔做,一系下决心做落去做好啲,既然仲有能力就继续上路
曾讨论应否结业
天鸽风暴后,澳门政府向受灾中小企及商户发放5万元紧急援助金,另提供60万免息贷款,分8年摊还,陈先生指饼家仅重新添置焗炉已花上近8万,加上货物损失及店内木柜等装修已浸坏,“唔可以求求其其用番啲旧嘢,唔系个招牌愈做愈差,产品一定要卫生同俾人感觉新鲜”,预计将来重新装修或要花上超过30万,陈先生指曾跟太太讨论应否结束营业,但最后决定坚持,“一系唔做,一系下决心做落去做好啲,将个布局重新包装,冲个凉著件新衫出黎见人,既然仲有能力就继续上路,辛苦多几年”。
衣食住行一定要有,好似城市咁,如果落楼下无嘢卖,无意思
秉承三代祖业 做生意赚钱亦讲兴趣
扎根于十月初五街80年,经历三代人,陈先生指,以前饼家包办不同酒家、赌场等礼盒月饼,以及当时仍兴盛的“月饼会”的文化,“例如入咗会每个月供10蚊,到中秋就可以拎番150蚊嘅月饼,当打个折头咁,仲有呢礼品送吓”,但文化到现今已式微,因而饼家现多做散客及嫁喜礼饼生意。
陈先生17岁开始于饼家工作,转眼已40多年,其间亦有做过不同生意,但最专注仍是做饼,“始终系祖业,做生意唔系剩系讲赚钱,系要有兴趣,人哋有需要嘅你去帮人完成咗佢,好似做饼人哋有得食,食完好食嘅再买。衣食住行一定要有,好似城市咁,如果落楼下无嘢卖,无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