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版《Code Blue》 飞行医生乘风破浪 义务上山下海救助伤患

撰文: 朱韵斐
出版:更新:

日剧《Code Blue》(台译:空中急诊英雄,港译:紧急救命)的急救中心,每当响起电话就是接获需野外急救的个案,飞行医生和护士就要短时间内带同红色的急救袋,随直升机迅速飞往救援现场。而港版《Code Blue》就是发生在机场跑道旁的飞行服务队总部,每名港版“新‎垣结衣”和“‎山下智久”医生更是无偿地上山下海拯救伤患,甚至要在飘流海上的货船内替气胸病人做紧急引流手术。《香港01》邀请到3名飞行医生和护士分享其救急扶危的故事,入职前更要接受野外和水底求生训练。考核要求不易,投考人数却“争崩头”,究竟有何吸引之处?

日剧《Code Blue》的故事正正是讲述飞行医生和护士的工作,爱看日剧的你又对香港的“Code Blue”认识有多深?(日剧《Code Blue 3》剧照)

飞行服务队的救援服务主要包括搜索及拯救(Search & Rescue,SAR)和病人运送服务(Casevac),服务范围不只香港,更远至香港以南1,300公里水域。救援直升机会将危急的病人,直接送抵设有停机坪的东区医院及屯门医院救治;情况较稳定的病人会送往湾仔金紫荆广场旁的停机坪,由救护车送院。在病人送抵医院前的急救能决定生与死。本港现时有约30名航空医官(飞行医生)和30位航空医疗护士(飞行护士)乘风破浪,在医院外拯救病人。

点击下图,直击飞行服务队大本营

+4
飞行医护没有金钱回报,最大收获或许是满足感。
人称“胡爷”的胡永强是飞行服务队总航空医官,行医至今27年,亦是香港第一代飞行医生。(张浩维摄)

飞行医护“争崩头” 投入无偿救援行列

飞行服务队今年初公开招募时,有超过40名医生投考仅8至9个空缺;更有超过100名护士投考仅3个空缺。飞行医护风险大,而且是义务无偿,为何仍吸引到大批投考人士?原因可能是充满挑战性!

人称“胡爷”的胡永强就是飞行服务队总航空医官,行医至今27年,亦是香港第一代飞行医生,多年来参与各种救援,小至有病人晕倒、扭伤、擦伤,严重至心肺机能停顿需接受紧急复苏法,甚至有人在远洋货船受伤出现气胸(俗称爆肺),要在船仓内做引流手术。

郑菲莲说,在医院工作已很有难度,在一个不熟悉的环境、在直升机中是怎样呢?将急症室带去直升机这概念很刺激,所以决定去报考。(张浩维摄)

飞行医生要入水能游、出水能跳?

飞行医生除了医术了得,更要入水能游、出水能跳,他们入职前要接受野外和水底求生训练,可懂如何使用救生艇和游绳是基本盘,甚至要懂得在翻沉了的直㫒机仓中爬出水面,实非人人能胜任。

全香港只有6名女飞行医生,郑菲莲是其中一个。决定加入全因“刺激”两个字,她说“在医院工作已很有难度,在一个不熟悉的环境、在直升机中是怎样呢?将急症室带去直升机这概念很刺激,所以有招募就去了面试。”这样一边做公立医院急症科医生,一边做这份义工,已过了7年。

《香港01》采访当日,飞行医护期间接报要出机运送病人。(张浩维摄)
飞行医生出机救援前,会先在控制室了解情况,以预备最适切的医疗仪器前往现场。(张浩维摄)
如果想在这里工作,要有心理准备独立处理病人。
飞行护士黄杰成
飞行护士黄杰成回忆,当时出机没有医生陪伴在旁,需要自行下医疗决定,故要做足准备。(张浩维摄)

直升机环境狭窄,更不像医院中有充足的医疗仪器和人手进行救援,飞行护士黄杰成分享,曾接报一架船上的厨师煮饭“抢火”造成8成皮肤烧伤,估计厨师可能吸入了浓烟甚至出现气管阻塞,有机会需要插喉抢救。当时没有医生陪同黄杰成出机救援,而护士一般不会病人插喉。他在启程前往现场期间,为这个可能是首次为病人插喉或开简单气道而做预备,庆幸病人情况稳定,毋须插喉能顺利回港接受治疗。

在恶劣环境下需独立、冷静地处理个案

他回忆说,“插喉的工作应该怎样做?去到哪一步开始做?如果要比药时怎样做?这些是很大的挑战。”黄杰成说,“如果想在这里工作,要有心理准备独立处理病人。每次出勤用最多精力就是由收call到现场接收病人,要好好预备不同的紧急处理,自己到现场更有信心。”

要总结17年飞行医生的工作,胡永强会你对说:

这些服务不是你工作一部份,你不会有甚么收获。你要付出,除了时间还有体力,唯一的收获是开心,可以救到人。
胡永强
飞行医生和护士牺牲公余时间,在飞行服务队义务工作拯救伤患。(张浩维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