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指逾半中学生有抑郁 创6年新高 有学生曾服安眠药自杀

撰文: 邝晓斌
出版:更新:

本港早前出现多宗学童自杀个案,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临近开学,有调查结果显示,逾半受访学生有抑郁征状,创6年新高。有患抑郁症的中学生表示,由于学业和家庭因素,因而导致患病,“当时觉得自己好冇用,除左食、训同对住电脑,做人(变得)冇乜意义。”他更一度尝试透过服用安眠药自杀,经治疗和辅导后情况转趋平穏。

由于家庭和学业因素,令Chris变得内向。(邝晓斌摄)

患有抑郁症的Chris现龄17岁,2012年升读中二精英班后,不适应学习环境,比中一时的热闹气氛有很大出入,形容精英班上气氛“好局”,觉得不自在和不舒服;与此同时,他在精英班上无“倾得埋”的朋友,因而变得沉厚寡言,没有社交生活。

在学校无朋友,在家也感孤单。Chris的母亲长期在外工作,家中常只他一人。Chris初时十分享受“无王管”,惟持续一段时间后,加上学校的因素,性格开始变得更加内向,令他开始逃学,终日留在家中睡觉和玩电脑,过去4年间曾分别重读中三和中四。

Chris形容:“当时觉得自己好冇用,除左食、训同对住电脑,做人(变得)冇乜意义。”(邝晓斌摄)

对于当年的自己,Chris这样形容:“当时觉得自己好冇用,除左食、训同对住电脑,做人(变得)冇乜意义。”在上年重读中四时,他的情绪十分低落,一度进食大量安眠药企图自杀,幸被发现送院治理,最终被转介至政府精神科,现时仍在接受治疗和社工辅导。

一项调查发现,有逾5成受访学生出现抑郁征状,创6年新高。(邝晓斌摄)

然而,Chris的个案可能只是冰山一角。浸信会爱群社区服务处进行的“中学生抑郁焦虑状况调查2017”发现,有高达53%的受访中学生呈抑郁征状,创6年来新高,相当于每2名受访学生中,便有1人受抑郁困扰。在抑郁征状方面,有59.1%受访学生表示,有“我有些时候感到悲伤”的征状,其次则是“我有时觉得自己无法作决定或注意力不集中”,占45.6%。

另外,有25.2%受访学生亦出现高焦虑状况,当中以高中生呈高焦虑征状的比例较高,中四至中五的数字分别为29%、28.7%和27.1%,比中一至中三的18%、23.9%和22.9%高。

浸信会爱群社会服务处精神健康综合服务协调主任盘凤爱(左二)鼓励市民多做运动,纾缓压力。(资料图片)

爱群青少年精神健康综合服务计划主任冯泽棠估计,高中生需要面对中学文凭试,需要较多时间应付学业;同时,高中生的思想发展逐渐成熟,开始出现忧虑前途的情形,焦虑程度因而较高。

爱群青少年精神健康综合服务协调主任盘凤爱建议,在学生个人方面,不应孤立自己或长期陷于负面情绪;在家庭及学校方面,应从小建立子女的良好社交技巧,以及建立人与人之间互相支持的文化。她又建议一个名为“531”的方法,学生每天可用5分钟安静留心自己的呼吸,写3件感恩的事情,以及做1件帮助或赞赏别人的事情,达致关怀自己、强化人际关系和提升情绪健康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