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婉珊:口述影像──连接两个世界的声音

撰文: 投稿
出版:更新:

“四筒上面果然有粒压扁左嘅饭痴响中间,德华弹走粒饭,五筒现身。青云呆左,佢嘅下唇都痴左粒饭。”你能够凭以上一段话猜出所描述的电影吗?

电影《呖咕呖咕新年财》截图
电影《呖咕呖咕新年财》截图

对了,是杜琪峰、韦家辉执导、刘德华、刘青云主演的《呖咕呖咕新年财》。

我们想到自己喜爱的电影,脑海自然会浮现戏中画面。喜欢一出戏可能因为其故事、精警对白、演员演绎、导演说故事的手法或整体营造出来的感觉,这些都跟影像有关。如果看不到画面,即使演员妙语如珠,观众也未必能领略个中趣味。

视障人士单靠对白及音效,要搞清楚故事内容也会有难度,更遑论欣赏及享受。试想像你听到“你快点回去火星吧,地球是很危险的。”这句《少林足球》内的经典对白,但看不见赵薇那如外星人般的“突出”造型,恐怕那哄堂大笑只会令你满腹疑惑吧。

《呖咕呖咕新年财》电影欣赏会口述影像现场(相片由作者提供)

口述影像就是为了填补这一块空白。口述影像员会在没有对白时,以尽量不重叠音效的原则描述画面。遇上音效丰富的电影,口述部份也会与音效重叠。有时口述员更会充当剪接的工作,把某些画面内容提早或延迟交代,令视障朋友更容易理解。

小妹有幸参与香港盲人辅导会2013年举办的口述影像工作坊,学习为电影提供口述影像服务。导师提到其中一个撰写口述影像稿的窍门,是代入视障朋友的处境,考虑什么才是有用的资讯:例如演员已经用粗暴的语气在骂人,就不必重复说某某人在生气骂人了,反而有人在叹气可能要点明是谁;至于画面是日间还是夜晚这一类对白及声效未必能显示、但有助理解剧情的资料就必须说明。

有时,电影会以接连数个画面交代一件事,看得见的人很容易便能组织出事情的大概,但如果只按画面顺序描述,听起来可能会感觉混乱。例如《玻璃之城》中段的一串画面:首先见到一群男学生沿斜路跑落山,然后是当中的男主角及配角,再看见一班女生在球场打棍网球。我在初稿中就犯了顺序描述的错误,经盲人辅导会义务口述影像服务顾问杨吉玺先生指正,改成:“Derek同港生著红色运动制服跟一群男生在校园跑步,经过球场见到韵文同女同学打棍网球。”

到戏院观赏《五个小孩的校长》优先场,与监制陈木胜、导演关信辉及编剧张佩琼合照。(相片由作者提供)

工作坊上,除了讲授口述影像技巧,还有视障朋友分享他们的生活感受。一位正在上大学的视障朋友提到口述影像服务丰富了他对世界的认识,与同学间话题也多了。我感觉他很自信,见识不比我差,谈到一些电影理论如类型电影也头头是道。其实参与口述影像也丰富了我的世界。学习口述影像就似学习一种新语言,我们尝试进入没有影像的世界,但对画面又比以前更敏感。

参与提供口述影像也让我认识了许多有心人,长了见识。例如《玻璃之城》内有学生在校园打棍网球,我从没接触过这项运动,于是上网找到香港棍网球总会,幸得当时会长Louis热心帮忙,借出球棍让大家亲手接触,我也开开眼界。而讲完电影《呖咕呖咕新年财》后,向亲友学会如何碰、如何上,我也觉得自己随时能食大三元了。

除了电影,盲人辅导会也为其他活动提供口述影像服务,例如逛年宵市场、游湿地公园、观赏舞台剧。记得工作坊上导师提到曾有立法会议员为参观立法会活动提供口述影像,以“半个柠檬放在方型蛋糕上”形容中环旧立法会大楼的外观,真是贴切非常。

【编按:香港盲人辅导会是本地提供口述影像服务的主要机构之一,作者为该会义工,曾参与2013年口述影像工作坊。】

(本文为读者投稿,投稿可电邮至iwanttovoice@hk01.com;文章纯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