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角膜移植或等逾年 近视、白内障、80岁都可捐 捐赠量增4成
仅0.5毫米厚的眼角膜,既脆弱又重要,如因意外或病变致混浊、疤痕或穿破,患者视力就会受损甚至失明。约5、6年前,每年约500病人等候移植眼角膜,盼重见光明;过去10年捐赠数字呈上升趋势,现时轮候人数大减40%至300人,而捐赠数量增4成,2016年接获276片角膜捐赠。有前线眼角膜联络主任见证香港人愈来愈接受器官捐赠,但仍有不少逝者生前未有表达意愿,家属即使支持器官捐赠而不敢代为决定。医护再次建议市民主动向家人分享自己的捐赠意愿。
过去10年本港眼角膜捐赠数目
眼角膜是眼睛最前端的一层透明薄膜,厚度约0.5毫米,如隐形眼镜一般。若因意外或病变令眼角膜混浊、有疤痕或穿破,患者的视力会受损甚至失明,就需要接受眼角膜移植手术。香港眼科医院顾问医生黄颖儿指,最常见的情况是病人眼角膜水肿、内皮细胞退化病变,令眼角膜功能受损而需要移植;其次是因创伤或炎症令它出现疤痕。
根据医院管理局数字,2007年共有198片眼角膜捐赠,回顾过去10年捐赠呈上升趋势,至2016年已增至每年276片,升幅达40%。捐赠数字上升令病人直接受惠。
黄颖儿医生忆述,约5、6年前每年约有500病人等候眼角膜,现年轮候人数大减至300人;最长轮候时间由3至5年,大减至现时1年3个月,部分紧急个案,例如创伤令眼角膜穿破,更有机会即时获安排移植手术。
目前眼角膜劝捐成功率为约40%
黄颖儿相信,轮候时间大减与政府宣传、市民对器官捐赠接受程度、切割眼角膜技术改善有关。眼库经理王雪文指,10多年前向死者家属劝捐时,不少家属会说无听过捐赠、以“这时候不要过来烦我”等说话拒绝,相较之下,现时家属的反应明显较正面。
王雪文续指,现时眼角膜劝捐的成功率约为35%至40%,即团队每接触10名死者家属,有3.5至4个家庭愿意捐出逝者的眼角膜,较10年前29%有上升。每10名家属中,更有一名是主动向医护人员提出希望捐赠。王雪文认为,这数字在“自愿捐赠”(opt-in)制度下不错。
每1万死者仅300人初步适合捐赠
除了接触主动捐赠的个案,眼角膜联络主任会每天翻查死者的病历资料,初步筛选出潜在捐赠者并接触家属。全港5名眼角膜联络主任,每年筛查约1万份死者病历,当中仅300至400人初步适合捐赠,因为捐赠者需符合多项条件。包括年龄80岁以下、距离死亡时间少于12小时、没有细菌或病毒感染等。捐赠关卡重重,即使获家属同意,眼角膜还要经过实验室精密检查,每10片捐出的眼角膜中会有1、2片的质素不能用作移植,会转为教育和研究用途。
眼角膜联络主任陆楚君表示,不少病人家属都支持器官捐赠,但由于逝者生前未有表达意愿而不敢代为决定。陆建议,支持器官捐赠的市民应主动向家人分享自己的意愿。
眼角膜捐赠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