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角膜的天使】日夜为病人奔波:若死亡是绝望 想为泪水找意义
“如果死亡是终结和绝望,这份工作将生命的延续和曙光带出来。”全港仅5名“寻找角膜的天使”,每逢工作也24小时on call,踏遍全港不同医院,寻找适合的眼角膜捐赠者,为苦候角膜移植的病人带来重见光明的机会。每日紧紧追逐死神背后,有“天使”曾遇上与丈夫同名的死者,虽然获悉并非丈夫“出事”,但也惊讶死亡如此接近;面对小朋友在家属离世而面对的伤痛、无助,更驱使她争取为死亡带来不一样的意义。见证过无数家属的泪水与忧虑,受赠者家属的每一句致谢,成为这些“天使”努力劝捐的动力。
每年本港有大约300名病人轮候眼角膜移植。为让眼角膜受损的患者重见光明,向去世病人的家属解释捐赠的过程是重要一环,由劝捐到完成摘取眼角膜,需要于心脏停顿后12小时内完成,否则眼角膜可能已不适用作移植,需要争分夺秒!这份责任落于全港仅5名的眼角膜联络主任身上,他们需要24小时候命、年中无休走遍港九新界,每年筛查约1万份死者病历主动找出潜在捐赠者,尽快联络丧亲家人提供协助和劝捐。
担任这份工作7年的眼角膜联络主任陆楚君,每天紧紧追逐死亡的背影,试过冬至家人团聚时,收“call”就要即时离席,奔往死亡现场;曾遇上与丈夫同名的死者,令陆楚君心头一惊,幸得悉丈夫正用膳放下心头大石,惊觉死亡原来可来得如此接近。
亲历6岁小孩面对死亡的伤痛 场面深印脑海
要数最深刻的是遇过一名中年男士突然在家中晕倒,获送急症室后宣布抢救无效,留下太太以及分别6岁和10岁的小朋友。陆楚君忆述,虽然该太太非常坚强和支持器官捐赠,但6岁的小孩不明白为甚么爸爸不跟他们一起回家而哭起来,场面令人心痛。陆楚君一直陪伴着太太,向小朋友解释死亡和器官捐赠意思。
每天面对死神遗下的家属伤痛,陆楚君有这一份领悟:
我的工作虽然每天都面对死亡,但我的责任就是要将眼角膜和小朋友的眼泪,令它们更有意义,将爸爸的爱延续下去……如果死亡是生命的终结和绝望,这份工作带出捐赠的意思,将生命的延续和曙光带出来。
眼角膜联络主任重任在身,但不会“逢人必问”。另一名眼角膜联络主任许鸿翔说,“要先评估心理状况,如果(家属)接受死亡都未做到,不会考虑向他们劝捐,要顾及家人感受。”许鸿翔说,接触家属首要的工作是评估他们是否需要心理辅导、经济援助、协助处理遗体等;处理了他们的需要,才讲解捐赠内容,让他们在清楚理解的情况下作出合适决定。捐角膜“善心人”家属的泪水、受赠者家属的致谢成为他们坚持下去的动力。
眼角膜联络主任成功劝捐后,会由全港仅5名的眼角膜技术员摘取死者的眼角膜。眼角膜技术员黄金瀚说,他们摘除捐赠者的眼角膜后,会评估眼角膜质素是否适合移植、能否恢复捐赠者外观,再按医生指示预切眼角膜待用。
医院管理局辖下的眼库,去年(2016年)3月获国际眼库质量认证;有16名成员的香港眼库团队今年再获医管局年度杰出团队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