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乐邨55载】父子兵打理杂货店廿载 街坊情浓曾助迷路长者归家

撰文: 陈宇轩 陈自颖 曾颖诗
出版:更新:

从观塘APM向协和街方向上行,小店间人声鼎沸,已感受到老社区的屋邨味道;再右转月华街,便见一列只有7层高的屋邨,清幽的环境,犹见昔日香港的影子。一对在这里经营杂货店20多年的父子兵,说起多年来邨内的点滴,最深刻曾为迷路长者奉上温暖人心的热茶,最终助他归家。对于和乐邨重建无期,二人均有感屋邨残旧,冀和乐邨可尽快重建,给予长者们一个“新家”。

和乐邨是观塘区内最早期落成的公屋。(梁鹏威摄)

屹立观塘55载的和乐邨,早前被房委会纳入22条具重建潜力的旧屋邨之一,不过除已敲定重建的华富邨外,政府仍未计划重建其余屋邨,意味和乐邨重建无期。

70多岁的胡先生早于90年代初在和乐邨开办杂货店,现时与50多岁的儿子一起打理店舖。大胡先生认为,和乐邨街坊十分有人情味,不少居民会来光顾,打招呼时都能喊出对方的名字,曾经有长者在附近四处游荡,他发现后邀请长者在杂货店门外坐下休息,喝一杯热茶,然后通知警方处理。小胡先生补充,有时店外都会看到长者不慎跌倒,作为一个普通人,都会立刻上前帮忙扶起,召救护车,毗邻商户亦会二话不说加入帮忙,发挥社区的力量。

小朋友长大 杂货店“阿叔”依旧老胡先生忆述往事,过往见过不少小朋友随父母到杂货店,只要送赠小朋友一颗瑞士糖,已令他们乐透半边天,大胡先生笑言小朋友每次都会叫他“阿叔”。“那些年”的小朋友随年月成长,不少已迁到别处居住,每次回来和乐邨探亲、时路经杂货店时仍会打招呼。“阿叔”说已不认得谁是谁,但感受到当时的孩童已长大了。

小胡先生指,不忍看见长者上落辛苦,希望和乐邨可重建。(曾颖诗摄)

对于和乐邨应否重建,两位胡先生均表支持,小胡先生指,本身和乐邨较多长者居住,屋邨渐趋残旧,但近年和乐邨才加装升降机及其他利民设施:“不能这么自私,有时须要随时代前进。”他坦言,杂货店经营困难,难敌超级市场,估计店舖从此消失,街坊之情将随岁月淡去,不过仍希望和乐邨可重建,给予长者们一个“新家”。

前居民:呢度标记左香港起飞1965年搬入和乐邨,曾居住该处30个年头的前观塘区议会副主席梁芙咏指,和乐邨当时于她而言,是个十分理想的安居住所。“以前好多屋都无露台,我当时一去到个单位,我就觉得好似豪宅咁!”和乐邨为廉租屋邨,当时与其他徙置大厦不同,有独立厨房与厕所;田字型的设计,亦让用家可自由间隔房间。

以前大多市民居住环境恶劣,住屋可谓首要需求,和乐邨便提供一个清幽环境,省却市民住屋烦恼。梁忆述有不少创业人士当时居于和乐邨,指如重建屋邨将感可惜,“因为呢度标记左香港起飞”。

85岁的谭婆婆指,自己见证著月华街附近开山起楼。(曾颖诗摄)

住50多年老街坊:我见证住开山起楼85岁的谭婆婆居住在和乐邨第一幢落成的长安楼,“幢楼一落成,我就入住,一住就住左50几年。”谭婆婆指以前的廉租房都只有公众厕所,卫生情况欠佳,而且较少政府楼会有露台,故她指“当时知道分到去和乐邨,好开心㗎,因为有新楼住。”居住了超过半个世纪,谭婆婆可以说是见证和乐邨的历史的变迁,“以前月华街只不过系一座小山,我见证住开山起楼”。如果和乐邨重建,谭婆婆指自己不希望搬走,“一来都住惯了,二来搬得来都无几多年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