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环署检测袋装饭团63样本 1个红烧三文鱼饭团验出过量大肠杆菌
食环署食安中心今日(30日)公布袋装饭团的微生物质素风险评估研究结果,全部样本在致病菌(即李斯特菌、金黄葡萄球菌和蜡样芽孢杆菌)方面,均符合微生物含量的食物安全准则。然而,其中一个红烧三文鱼饭团样本因检出过量大肠杆菌而于卫生质素方面被评为欠佳,但不涉及食物安全问题。
中心指,中心于今年2至3月,在本港不同区域的4家连锁外卖店、5家连锁超市或便利店收集了63对袋装饭团样本,并根据《食品微生物含量指引》的订明准则,评估袋装饭团在室温存放一段时间后的微生物质素变化。
研究结果显示,全部样本致病菌检测均符合微生物含量的食物安全准则。然而,其中一个红烧三文鱼饭团样本因检出过量大肠杆菌而于卫生质素方面被评为欠佳,但不涉及食物安全问题。中心指,这可反映制造和处理食物的过程或有待改善,亦已向相关制造商提供食品制备过程的建议。中心其后抽取一个跟进样本,检验结果满意。
此外,在评估袋装饭团在室温存放一段时间后的微生物质素变化方面,适用于需氧菌落计数评估的58个样本中,只有一个在购买后置于室温下4小时的需氧菌落计数检测结果属尚可,其他均属满意。尽管如此,当中3个样本较在购买后随即冷藏于摄氏4度或以下的对照样本,需氧菌落计數高出了超过10倍。需氧菌落计数是一项质素指标,并非安全指标,因此上述情况并不涉及食物安全问题。然而,需氧菌落计数可显示有关食品的一般质素和剩余保质期的有用资料。
中心指,食物业界应时刻遵守良好卫生规范,并参考以下处理饭团的安全建议:
食物处理人员应接受适当的训练,学懂如何正确配制饭团和避免饭团受污染;
生的食物配制区与处理即食食品的区域应尽可能分隔开,以减低交叉污染的风险;
预先计划制作饭团的时间或次序,以免容易变坏的配料/即食配料存放在室温下过久;
一般而言,预期要长时间陈列的饭团,应该要在配制后冷存;
关于抑制微生物生长使饭团能在摄氏4度以上存放一段时间的控制措施应加以验证;
提供贮存条件方面的建议,以便消费者以安全的方式处理饭团。
中心亦提醒巿民留意以下建议,以确保袋装饭团食用安全:
购买饭团后应尽早食用;
应小心遵从包装上的指示贮存袋装饭团,并于“此日期或之前食用”的日期前食用;
如非立即食用,袋装饭团应以摄氏4度或以下冷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