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上堂学礼仪?心理学家:实战未必有用 朋辈间比较或增压力

撰文: 陈芷昕
出版:更新:

暑期班林林总总,除钢琴、游泳、画画,连礼仪也都要上课学习?近年不想子女失礼人前,不少家长或选择安排礼仪班,但儿童礼仪课程众多,未必对小朋友有用。
有注册心理学家指香港教育“学习抽离情境”,到实战时往往不如理想,而家长亦绝不应该干预儿童学习,强调“小朋友学习是基于需要”,过多干预时害多于利。

儿童参加各种暑期兴趣班,当中包括餐桌礼仪。(视觉中国)

钢琴、游泳、画画、奥数、英语拼音,通通都要学。上述项目父母可能不懂,需上课学习。连社交礼仪、餐桌礼仪亦需要上课学习。日前香港资深礼仪教育专家梁迦杰博士亦教授“小童礼仪课”,究竟市面上有多少针对小朋友礼仪的课程,而当中又以甚么作招徕呢?

不少课程是以小童的礼貌及个人行为为重点,指可透过课程改善孩童行为,令孩童学懂尊重。《香港01》记者曾致电多间教育中心,发现各中心的课程都针对小朋友行为及礼貌,内容大同小异,但价钱却有天渊之别,有教育中心的课程是200元一堂,总共8堂;亦有教育中心以童星作宣传,主要教授私人课程,可一个人或多人共同上课,每堂课程接近2千元,整个课程总共8堂,需要上万学费,如没有特别要求,主要在酒店上课,最后一课会教餐桌礼仪,价钱已包括食物。

自儿童礼仪班的推出后,网络上引起很大回响,部分人认为礼仪应该由家长身教,并非用金钱堆砌;相反,亦有人指家长忙于工作,长时间把孩童交由工人照顾,认为礼仪班有助孩童学习。

朋辈于课堂上比较会增加儿童压力。(视觉中国)

课堂中感压力 或本末倒置

迈步儿童发展中心临床心理学家朱嘉丽认为参加课程没有坏处,但倘若小朋友活泼,经常“扎扎跳”,但于课堂上要限制他,对小朋友成长没有好处;她又指,小朋友有机会在课堂期间,感受到压力,因为有朋辈间的比较,有可能令事件本末倒置。

朱嘉丽又谈及不少家长或安排子女参加面试班,过去有小朋友在面试班的表现良好,但到真正面试时却压力爆煲,甚至“惊到赖尿”,建议实际家教比上课来得有效。

留意小朋友发忟憎或因有压力 忌即时责骂

朱嘉丽又指家长需要留意小朋友日常行为,例如会否闷闷不乐,对事情不感兴趣。如小朋友出现发忟憎的情况,有可能代表压力,家长切忌即时责骂,可耐心查找原因。另外生理上,可留意小朋友的大便情况及是否有出现“食唔安,瞓唔落”。

注册心理学家认为家教比上课更重要。(视觉中国)

学习是小朋友基本需要 家长不应干预

而认知心理学家林茵则强调,家教比选学校重要,她认为香港“学习抽离情境”。在美国学习餐桌礼仪可能因为父亲的同事会来用餐,从而教小朋友餐桌礼仪,但香港却不是把学习融入生活,小朋友难以紧记硬生生的学习。“就好似一个大学生明明学晒统计学嘅方法,到实际Final Year就唔识做。”

林茵再强调家长并不应该干预小朋友学习,因为学习是小朋友的基本需要,过多干预反而害多于利。

兴趣班林林总总,林茵认为家长为儿童选择兴趣班时,应留意小朋友的问题,因问题反映他们的兴趣。如小朋友提出想学习芭蕾舞,应跟小朋友协定学习期限,既可以让小朋友尝试多方面发展,亦可避免小朋友只是“一时兴起”,如小朋友只是冲动亦应尽量完成学习期限,负责任之余亦可避免下一次的“一时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