郊区动物粪便样本85%含微塑胶 促政商界源头减塑|绿色和平研究

撰文: 郭梓谦
出版:更新:

绿色和平今日(9日)发布香港首个《郊野哺乳类动物粪便微塑胶研究》,研究从全港7个郊区,收集5种郊野常见动物、共100个粪便样本;发现有八成五含有微塑胶,样本亦遍布全数7个地区,共计有2,503粒微塑胶,所涉微塑胶类别主要为聚乙烯(PE)及聚丙烯(PP),即为即弃塑胶包装、外卖盒及即弃餐具用料。

绿色和平指,研究结果显示即弃塑胶污染,已蔓延至郊野;微塑胶也可循土壤等环境,转移至人体内。呼吁政府、商界源头减塑,支持《全球塑胶公约》落实减塑政策,以保护环境。

绿色和平今日(9日)发布香港首个《郊野哺乳类动物粪便微塑胶研究》,发现有八成五样本含有微塑胶,样本遍布全数7个地区,共计有2,503粒微塑胶。(绿色和平提供图片)

绿色和平表示,该研究于前年6月至8月联同本地与台北的大学合作,从狮子山、金山、太平山、西贡西郊野公园等7个分布于港九新界及离岛郊区采样,收集水牛、黄牛、东亚豪猪、野猪及弥猴等5种郊野常见动物的粪便;结果发现100个样本当中,有八成五含微塑胶,遍布7个地区。

研究团队指,检测到的微塑胶类别,有约四成八为聚乙烯(PE)、约三成七为聚丙烯(PP),两者均常见于即弃塑胶包装、外卖盒及即弃餐具。团队认为,塑胶污染与企业生产的即弃塑胶用品有密切关系。此外,样本中发现的微塑胶的形状,以碎块成主,占近六成,相信很可能属于即弃塑胶。

采样的7个地区包括金山。(资料图片/卢翊铭摄)

团队指出,微塑胶难以清理,且会在环境持续累积;而微塑胶或含有害添加剂,其表面亦容易依附及积聚有毒物质,最终可循食物链进入人体。塑胶污染已有愈来愈多不同地区研究实证,成为全球急切需要解决的议题。

绿色和平呼吁,香港作为东亚其中一个人均塑胶使用量最高的城市,同时是众多国际连锁企业进驻的金融中心,政府及企业应牵头制定减塑政策 ,如尽快发展重用餐具借还系统;同时积极支持年底举行的《全球塑胶公约》,争取制定全球减塑及重用系统目标,从源头堵截塑胶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