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塑胶|饮樽装饮料恐令血压上升?5招预防身体积累微塑胶!
塑胶物料难以降解,长期接触分分钟会影响健康!近日就有研究证实,经常饮用瓶装水或会对健康有害,因为塑胶微粒(microplastics)有机会从口部摄取进入人体血液,导致血压升高。
综合外媒报道,这项研究由奥地利多瑙河私立大学医学系进行,并发表在国际期刊《微塑胶》(Microplastics)上。
研究团队针对8名志愿者进行测量,在测试期间,受测者禁止饮用任何装在塑胶瓶或玻璃瓶之中的饮料,改以自来水来满足日常饮水需求。结果反映,受测者的血压在2周后获得显著改善。
研究人员指出,微塑料可能会造成“显著的人口健康问题”。该研究表明,“这些小颗粒可以穿透肠道和肺泡中完整的细胞屏障,从而进入血液。”
研究人员补充表示,“根据研究结果显示,随著塑胶消耗量的减少,血压也会降低,因此我们推断血液中的塑胶微粒可能会导致血压升高。”他们建议,人们应该尽量避免饮用塑胶瓶包装的饮料。
▼微塑胶无处不在,究竟人体一天吃下了多少塑胶?按下图即睇👇👇👇:
什么是微塑胶?
人类的日常生活已离不开塑胶,结果导致胶废物堆积、无法分解,最后塑胶污染进入生物炼,透过别的途径再进入人体,影响健康。
实际上,塑胶微粒(Microplastics)就是一些微小的塑胶碎片,通常是由于暴露于紫外线或物理摩擦而导致塑胶分解而产生的。这些微小颗粒无所不在,人体中的唾液、心脏组织、肝脏、肾脏,甚至胎盘中都能发现它的踪影。
英国《卫报》(The Guardian)就曾报道,水喉水含4000粒微塑胶,而市面上发售的樽装水胶粒含量比水喉水多22倍,即只要你饮下一瓶500毫升的樽装水,等于吞下了88,000粒微塑胶粒。若成人日常只饮用樽装水,一年就喝下了13万微塑胶粒。
微塑胶对身体有何影响?
消化道问题:人们可能通过食物摄入微塑胶,这些微塑胶可能在消化道中积累。长期暴露于微塑胶可能导致消化道问题,如消化不良、肠道炎症等。
毒素吸收:微塑胶表面可能吸附有毒物质和化学物质,这些物质可能会随著微塑胶一起进入人体。这可能导致毒素吸收,对器官和身体系统产生负面影响。
免疫系统影响:一些研究表明,微塑胶可能对人体免疫系统产生影响,可能导致免疫反应的异常或过度激活。
荷尔蒙干扰:一些微塑胶中的化学物质可能对内分泌系统产生影响,可能干扰荷尔蒙的正常功能,这可能对生殖健康和其他身体系统产生影响。
▼日常生活中有什么方法可避免微塑胶?(按下图即睇👇👇👇:)
如何避免微塑胶?
1)减少购买包装食物
根据科学界目前的研究,大部份微塑胶都来自包装食品的胶袋。若减少购买包装食品,可减低接触微塑胶机会。
2)以水樽代替即弃塑胶樽
除了少饮樽装水,重用的胶樽在使用过程中亦会释出微塑胶。即使你少饮用樽装水,但重用塑胶水瓶依然会令身体吞入胶粒。平日出门还是购买一个可循环再用的水樽吧!樽装水胶粒含量比水喉水多22倍,即只要你饮下一瓶500毫升的樽装水,等于吞下了88,000粒微塑胶粒。
3)食海鲜前应把内脏移除
澳大利亚有研究检测海产,包括5只野生蓝蟹、10只生蚝、10只野生鱿鱼、10条野生沙甸鱼和10只养殖虎虾,发现当中含有大量微塑胶。若食用一条沙甸鱼,代表你吞下了30毫克的塑胶。专家建议,可在烹调海产前先把内脏移除,因为微胶粒最后会经血管流入内脏。
4)自备餐具
饮管、胶杯、胶餐具当中含有大量微塑胶,这些塑胶在加热过程有机会释出有害物质,影响健康。专家建议,日常生活应避免使用塑胶餐具,否则吃下肚子是食物同时,更有可能是一堆肉眼看不见的塑胶。
5)减少用含微塑胶的化妆品
没有吃下肚不代表没有摄取微塑胶。按现时已知的数据,微塑胶微小的特性会渗进血管、淋巴系统、内脏中,而护肤品中含有的微塑胶依然会透过毛孔渗入皮肤。部份胶粒会随水排入大海,进入生态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