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港人一个曾当义工 大学生因义诊感动 决志多花6年踏中医路
义务工作发展局今(18日)发表“2024香港义务工作调查”,发现过去三年有54.2% 市民曾参与有组织义务工作,即每两名港人便有超过一人做义工,反映港人积极参与义务工作。有参与义工的青年郭家宝因一次义诊经历决心踏上成为中医路,“义务工作不是一次性活动,一个好life-changing(改变人生)嘅experience(经历)。”
义诊纾婆婆纾痛症 青年义工郭家宝:义工不是一次性活动
青年义工郭家宝原本就读中文大学公共卫生学系,在一次学科义工活动期间为一位受颈部痛症折磨的婆婆进行义诊,以中医按摩方式为婆婆纾缓痛症,使其对中医产生兴趣,在完成修读四年公共卫生学位课程后,决心报读香港大学中医课程,需再花六年时间完成课程,“我真系好觉得义务工作不是一次性活动,一个好life-changing 既experience。”
另一位青年义工谢家宝,现时就读中五,从小学开始接触学校义工活动,他指义工服务中,享受受助者因自己而得到帮助所带来的满足感。除外,在策划义工活动过程中亦认识一班志同道合朋友,而且在帮助基层市民或少数族裔群体期间,能亲身了解他们面临贫穷问题,增加自己对社会认识。
调查发现参与义务工作增加市民幸福感
义务工作发展局委托香港恒生大学市场学系,在今年六月以街头访问形式,收集773位香港市民的意见。发现有54.2%的受访者在过去三年曾参与有组织的义务工作。相当于每2人当 中,便有超过1人参与义务工作,反映港人积极参与义务工作。香港恒生大学市场学系教授邝家麒指,十五年前即2009年同类调查比较,2009年全年义工服务时数约八千七百万小时,上升至今年约1.58亿小时,增加超过八成,反映港人越趋积极参与义务工作。
调查亦发现参与义务工作增加市民幸福感,调查比对曾参与义工市民及没有参与义工市民于整体幸福感评分,5分为满分,发现曾参与义工的市民的自我幸福感达3.51分,较过去三年没有参与义务工作的受访者的2.72分,高出近三成,反映参与义务工作令市民感到更幸福。
义务工作发展局首设“香港义务工作指标”助提升当义工意欲
今年的调查首度计算“香港义务工作指标”,根据受访者的兴趣和意愿 ( Interest ) 、投入情况 ( Input ) 和影响及成就 ( Impact) 三个不同角度 ( 3个I ) 推算,当中包括市民对义务工作的 参与程度、每月平均服务时数和参加服务的次数等,反映香港市民在参与有组织义务工作上的整体状况。
调查中分析不同年龄层当义工的原因,发现年轻群体,即30岁或以下群体,有两成(23.5%)年轻市民认为做义工可以帮忙社会以及有超过一成(15.2%)认为做义工能够结交朋友。而且,年轻群体认反映限制其做义工原因包括没有同伴一同当义工(18%)以及未能找到适合义工(11.4%)。义务工作发展局主席彭韵僖表示,“香港义工指标”作为反映市民参与义务工作的实际情况,予不同团体针对不同年龄层市民需要,改良义工活动以贴合不同市民需要,吸引更多人参与义务工作。
“香港义工奖”增设“跃晋义工奖” 鼓励首次及重返义工行列市民
义务工作发展局与民政及青年事务局每年合办“香港义工奖”,以嘉许本地义工、企业、机构、屋苑及学校,表扬他们对义务工作的贡献,“香港义工奖”下周三(24日)起接受报名,今年增设“跃晋义工奖” 鼓励首次及重返义工行列的市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