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巴冲突|去年12月起赴战地支援 医护义工:想带给他们一点希望
以巴冲突持续,去年十二月起,香港红十字会先后派医护义工到加沙参与救援行动。包括义工医生欧耀佳、义工护士陈志强,郭玉丽及义梁伟贤,先后亲身到加沙地带南部参与紧急医疗支援,他们忆述经历时,慨叹战地的医疗物资不足、只能看著重伤患者无奈离世,又指“当地病人最需要的是希望,而陪伴就是希望。”
炮火中医院关闭 重返加沙与“战友”并肩作战
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去年底联同 12 个国家红十字会或其分会,在加沙南部拉市兴建战地医院。而香港红十字会自去年 12 月起,先后派医护义工到加沙参与救援行动。
义工护士梁伟贤六月已到加沙,目前仍在加沙南部的欧洲加沙医院参与救援。他表示,所在的位置在6月21日发生了严重的军事活动,是他“从未历经过的灾难”。距离医院500米处发生了大爆炸,附近不断传来爆炸声及枪声。爆炸令医院宿舍震动,甚至有子弹穿过了监护室的帐篷并有部分坍塌。医护人员,病人及难民需要撤离。
同在欧洲加沙医院服务的还有义工医生欧耀佳。去年12月尾到今年一月初,是他参与的第26次大救援及第9次战区救援,惟今次的感受最深刻和震撼。他形容是次冲突的炮火规模及影响比以往严重,加沙南部的欧洲加沙医院因新的撤退令而需要关闭进行搜索,病人即将失去至关重要的医疗护理。新的战地医院只有60张病床,比起欧洲加沙医院是杯水车薪,连它的十分之一都没有。他忧虑道:“他们(以色列军队)搜索完后,担心设备是否能继续运作,仪器是否被破坏......几百个病人不知道撤离到哪里。”伤者除了现时承受伤痛,未来的复康过程也是漫漫长路。
欧耀佳表示,回港后收到了同事传来的噩耗。“护士同事家里被轰炸,哥哥爸爸去世了;手术室的同事家里也被轰炸了,爸妈去世了;做翻译的同事爸爸去世了......”讲到这里,欧耀佳忍不住红了眼睛。与其说是同事,欧耀佳更愿意称他们为“战友”。
他表示,很伤心看到工作了一段时间的战友们失去家人,但他们依然坚守前线。他亦打算八月跟随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再到加沙地带参与紧急医疗救援。
无法遗忘的面孔 陪伴带来希望
郭玉丽是纾缓治疗护士,为晚期病患者缓解痛苦,但在医疗资源短缺的战地,所有护士都要身兼数职,她表示在战地医院经历了“震撼、难过且有意义”的三个星期。抵埗后的第三日就遇到了血淋淋的场面,惊呆了“是在做梦,还是拍戏”。
“就算在战地里,也要确保医疗的素质。”在炮火连天的地区,本地医护著重点更多的是救人。但郭玉丽认为纾缓治疗是不能忽视的。在生命的最后一段时间,病人应该是舒服且有尊严的。郭玉丽曾经为一位即将逝去的女重症病人准备了隔离病房,为病人打了一点点吗啡,给她擦脸、整理衣著;又在她的嘴巴上蘸了点水,让她感觉舒适点;并紧紧握住她的手陪伴她,直至她离世。她的家人也很感谢郭玉丽,给予病人最后的尊严。
“在这里没有一个家庭是完整的。这是完全无法想象的。”一场大爆炸导致一位男子失去所有了至亲,他很害怕,一直哭,一直说著听不懂的话语,为了处理家人身后事推迟了手术;手术时也一直呼叫著妻子的名字,说他很爱她。郭玉丽说这情景是她永远不会忘记,当日她一直陪伴该名男病人著他,陪他说话、陪他哭。
“这里的病人最需要的是希望,而陪伴就是希望。”除了无数的生离死别,这里还有特别的感动。一名病人腹部被炸伤,手术完成后、他看到穿著红十字会背心的医护时感到安心和开心,不希望他们离开。郭玉丽当天亦握著那位病人的手,听他讲他儿子的事,可惜儿子已经离开他了。
新生命总会带来喜悦,同事之后带她去见证在战火中的新生婴孩诞生,郭玉丽表示心情较舒服一些,但仍祈祷这些小生命能平安成长。她说:“战火里,小朋友平安、健康长大不是必然的,是很大的恩赐。”
“我们可以失去所有东西,但不能失去希望。我想至少为他们带来一点希望,让他们感受到爱。”这是她参与支援的原因。她也希望将来有机会可以重返加沙地带参与救援工作。
医疗资源短缺 无奈看著病人去世
义工护士陈志强在香港是急症室护士,他表示在香港未照顾过枪伤的病人,但在加沙一日就有七宗。他忆述到达战地医院翌日就遇到了大型灾难,所有医护人员,包括正在休息的,全部都赶去救援,也让他面对十分无助的救援经历。
“对我来说是很无奈的......这里没有条件,只能看著他慢慢离开。”一位长者因炸弹受伤,相信是肺部受伤,经初步处理插喉送到战地医院。由于没有足够资源,只能暂时用生理盐水去协助他维持血压。陈志强在处理他的创伤时,发现他背部有许多骨头碎片,但手术室只有一两个,正处理更严峻的伤者,未能替该长者处理。最后他半夜就离世了。陈志强说,香港有足够医疗物资可以救援病人,可能这位长者有机会获救。
陈志强说,每天都会有约三百多人到医院排队看街症。由于工作繁复,药物种类不多,也没有病房,护士要兼顾执药,甚至要半夜执药。另外,因军事行动令交通停顿、医护人员的居所也可能被轰炸受影响,令支援人手更紧张。
没有消息就是最好的消息 家人理解救援意义
郭玉丽表示,加入救援工作是看到有关加沙儿童的悲惨处境报道,但她亦要照顾家人的感受,特别是母亲向她表示:“你走了,我也跟著走了。”妹妹也时刻关注她的安危。不过家人理解郭玉丽想成为战地医护的心愿,所以并无阻止她到加沙。郭玉丽表示日后有机会仍会继续参与救援。
义工护士陈志强表示,家人都理解他参与救援工作,惟妹妹看到新闻越多就越担心。有时战火严峻影响网络通讯,无法与家人联络,面对危险情况往往是来不及通知,所以很多时候“没有消息,就是最好的消息”。
欧耀佳则表示历经26次救援后,家人已经习惯了,现在参与救援只会简单告知家人。自己在2002年第一次救援时就向家人保证过,每天都会报平安,不过依然会有通讯塔被炸,失联8日的时候。
对红十字会有信心 不担心安全问题
香港红十字会表示,医护义工出发前会有培训,讲解行动详情及安全事宜。整个过程都有心理支援以照顾义工的精神健康,并提供足够的物资。红十字国际委员会(ICRC)也会在医护人员到达当地后提供培训,与军方达成协议,保证不会进入医院、希望不会在附近发生袭击,及在发生军事行动前会有通知。
“基本上没有担心安全,自己可以决定自己哪里死也是件好事......我能想到最坏的处境,就是只有一张照片返回香港。”郭玉丽笑言。虽然曾在洗澡时听到有枪声;救援工作刚开始时,因炸弹声、枪声等无法入睡,不过很快就麻木了;感恩参与救援过程都是顺利,也透过与心理支援团队交流,自己的情绪也稳定。
陈志强表示,参与红十字会支援多年,对大会有信心,在救援期间感觉是安全的。自己亦会提高警愓远离可疑物体,因可能是手榴弹;遇到枪声、炮声等要趴下。他仍希望能重返加沙参与救援。
向红十字国际委员会拨款160万 呼吁持续关注
现时加沙地带民众迫切需要粮食、食水、安全的栖身之所;当地医院的燃料、药物及医疗物资亦近乎耗尽。香港红十字会早前向红十字国际委员会拨款港币160万元,协助受影响人士并因应当地情况及人道需求作下一步计划。
香港红十字会表示,政治不是医护人员这层面能左右的,他们只尽力提供医疗援助。战区的医疗系统濒临崩溃、物资非常短缺,连纱布也开始缺乏;还面临者洁净食水匮乏及粮食不足等人道危机,呼吁各界继续关注事件,并支持香港红十字会的国际赈灾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