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揭六成留港长者有高风险社交孤立 组织倡助重新发掘自我认同

撰文: 郭梓谦
出版:更新:

近年本港出现移民潮,部分长者未有跟随子女离开香港。香港基督教服务处一项调查发现,逾四成(43.2%)长者已没有子女在港,也有逾六成人(63.0%)的社交孤立属“高风险”。组织建议让留港长者共同参与活动,彼此分担子女移民后的情绪,一起分享共同的处境,并协助他们重新发掘自我认同。

香港基督教服务处今日(12日)发表一项调查,由去年8月至今年5月进行“留港长者状况及服务需要调查2024”,发现135名55岁或以上的受访长者中,逾四成(43.2%)已没有子女在港,也有逾六成人(63.0%)的社交孤立属“高风险”。(香港基督教服务处提供图片)

留港长者反映:担心没有依靠、连谈心朋友都移民

香港基督教服务处于今年8月至5月展开“留港长者状况及服务需要调查2024”,访问135名55岁或以上的受访长者,当中有约四成半人(45.9%)为“独居”,与两名长者同居数字相约(46.7%)。

而社交孤立属高风险的受访长者,则由去年近八成(79.5%)下降至约六成(63.0%),有抑郁倾向的长者则由去年的近七成(69.9%)减少至近五成(49.6%),基督教服务处指,两者数字下跌后仍属偏高。

另外,报告提到约两成半人(26.7%)表示生活重心在子女移民后有所转变,当中涉及“情绪”、“生活模式”及“角色转变”。有长者就表示“担心没有依靠,连谈心的朋友都移民”,亦有人指“没有人陪饮茶,没有人陪做义工”及“不舍得孙子们”。

至于与移民子女联络上,调查发现长者多以软件视像的通讯功能联络子女,比率逾6成(62.2%);其次则为通讯软件文字功能(53.3%)、通讯软件语音功能(43.7%),而以通讯软件图像功能以及传统长途电话则只有3成(30.4%)出头。

调查续揭示,每星期最少与移民子女联络一次的长者普遍有较佳的幸福感、抑郁情况及社交情况,惟受访者中,有近半数人(49.6%)未能完全自行使用智能电话或没有智能电话。

7旬妇曾尝半年移民生活不抵欠缺朋友 回流香港确诊抑郁

调查指,受访长者中最需要的首五项服务依次为“参加中心活动”、“义工慰问及探访”、“培养兴趣”、“智能科技运用”及“家居维修”。而基督教服务处去年8月开展的“社区好帮手 – 支援留港长者服务计划”,则在今次调查中发现有成效,逾半有抑郁倾向的受访长者(54.0%)在参与计划后转为“抑郁倾向并不明显”;近七成幸福感较差的长者(66.7%)在参与计划后转为幸福感较好。

76岁的杨女士指,曾在2021年到外国与女儿生活约半年,但在外没有朋友网络,亦欠生活乐趣,最终选择回港定居,惟回港后确诊抑郁症。(香港基督教服务处提供图片)

今年76岁、两名女儿分别于早年及2019年移民外国的杨女士,就分享说曾在2021年到外国与女儿生活约半年,惟最终仍选择回港定居。她指在外没有朋友网络,亦欠生活乐趣。回港后确诊抑郁症。

后来参与“支援留港长者服务计划”后,认识不少“同路人”恢复社交生活,并参与义工活动;杨女士表示现在可以回馈社会之余,亦找回自我价值。

建议三点支援长者 重新发掘自我提升身分认同

就著调查结果,基督教服务处建议可让留港长者参与活动,彼此分担子女移民后的情绪,一起分享共同的处境;另外,除协助长者照顾需求,亲友及社区人士亦可多觉察其情绪行为,如不再参与恒常喜好活动、反映失眠问题、出现哭泣等,尽早陪同他们寻求专业人士的协助。至于亲友的陪同亦有助长者寻求社区服务,并鼓励他们参与长者中心服务,以疏导情绪及适应子女移民后过渡期。

社福界则可建构留港长者服务平台,例如增设专属小组及活动,建立长者安全感,而在协调他们适应子女移民后,便可帮助长者重新发掘优点与强项,提升自我价值和身分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