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青年认同香港美食之都 推举3代表小食 倡设专组定发展策略
香港青年协会青年研究中心今日(16日)公布,有86%受访青年认同香港是一个美食之都,当中首三项最能代表香港的美食分别为“蛋挞”、“菠萝包(油)”及“鸡蛋仔”。另有68%认为“多元饮食文化”是主要优势,惟以租金昂贵、食材成本高,以及周边地区竞争作为最大挑战。
团体建议旅发局设立“香港美食发展专组”统筹本地美食及食品发展策略,并开展“香港美食传承运动”,以配合“无处不旅游”及餐饮消费券,制作本地美食旅游地图,翻译多国语言,借此推动本地美食体验。
香港青年协会青年研究中心成立的“青年创研库”于今年4月11日至22日期间,以实地意见调查方式,就“为巩固‘美食之都’享誉寻出路”访问520位18至34岁香港青年,及13位从事食物工作的年轻从业员个案访问。
推举蛋挞、菠萝包(油)及鸡蛋仔为香港美食代表
研究结果发现,85.8%受访青年认同香港是一个美食之都,当中认为最能代表香港的美食首三项分别为“蛋挞”、“菠萝包(油)”及“鸡蛋仔”。而逾九成受访青年认为“食物质素”(96.7%)、“食物安全”(96.5%)及“服务质素”(91.7%)对建设美食之都重要;67.5%认为“多元饮食文化”是本港作为美食之都的主要优势,惟现时面临最大挑战分别是“租金昂贵”(64.0%)、“食材成本高”(47.3%),以及“周边地区竞争”(39.0%)。
倡发展美食深度游 善用景点或古迹展现饮食文化
研究亦发现,86%受访青年认为“美食旅游”是具潜力发展的领域,逾九成人认为本港饮食文化应朝向“实践环境可持续发展”及“推广健康饮食”方向发展。有年轻食物业界人员表示,本港可发展美食深度游,善用景点或古迹展现饮食文化及传统优势;疫情后公众重视健康饮食,带动社会迈向可持续消费,另有受访个案就认为,餐饮业现时不应只从商业角度运作,需纳入更多ESG或社会责任元素,为社会贡献。
青年对从事食物行业兴趣平均不足5分
而受访青年对从事食物行业的兴趣方面,研究结果得出平均分为4.96分,当中以10分为非常大兴趣;对行业发展前景的信心平均分为6.04分,逾半青年认为“改善行业就业环境(如人工、福利)”能鼓励青年加入相关行业。
青年创研库倡设香港美食发展专组、传承运动
青年创研库经济就业组副召集人翁德建引述研究指,现时有关食品及美食的推广发展,涉及多个部门及组织,有关政策和资讯较分散,建议当局设立“香港美食发展专组”,更进取地统筹本地美食及食品发展策略、联系业界及人才推动“旅游+美食”融合,并专责督导宣传推广计划。
该组成员刘健宇及徐佩贤表示,具香港特色的街头小食、大排档及茶餐厅文化深受市民及游客欢迎,建议旅发局开展“香港美食传承运动”,配合现时政府所推广的“无处不旅游”及餐饮消费券,制作本地美食旅游地图,翻译多国语言,借此推动本地美食体验。
成员陈康翘及陈雅乔亦表示,参考“有营食肆”运动的相关经验,本港可推动“多元饮食友善标签计划”,加入低碳、素食、清真及特殊饮食需要等标签,以照顾不同客群的膳食需要,展现香港国际大都会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