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育奖励金|港大学者指鼓励作用有限 批评不孕治疗要等80周过长
香港生育率持续下跌,2020年更首次出现死亡人数比出生人数多的现象。政务司副司长卓永兴今日(24日)出席由家计会和港大社会工作及社会行政学系合办的生育讲座时,列举了数项政府对提升生育率的突破性政策,包括为期3年,斥资近23亿元的2万元新生婴儿奖励,他认为奖励金成功在社会引发大众对生育的讨论,期望社会可多就生育问题提出突破性想法,现时已收到逾1.6万合资格的申请,并已向约1.5万的申请者发放奖励金。
港大社会工作及社会行政学系人口健康讲座教授叶兆辉认为奖励金非有效方案鼓励生育,“冇2万都会每年生到3万个婴儿,有2万可能就多2,000个婴儿出世”,“社会对呢个城市有冇感情、有冇盼望”,是影响市民生育意愿的重要考量。港大医学院临床医学学院妇产科学系临床教授吴鸿裕亦指出,公营不孕治疗的服务轮候时间过长,要等20至80个星期才可见医生,这会令即使想生育的家庭,都因年龄渐大而降低怀孕机会。
香港生育水平在过去30年间下跌 2022年现历史新低
家计会和香港大学社会工作及社会行政学系今日举行“育与不欲:再思计划生育”论坛,政务司副司长卓永兴在致辞时指出,香港的生育水平在过去30年呈现下跌趋势,每年的活产婴儿数目由1991年的约6.8万名下降至2022年的约3.2万名,为历史新低,因此政府近年提出突破性的生育政策,望可缔造有利的育儿环境,从而提升家庭生育的意愿。
卓永兴:奖励金倡议金额原是1万 政府拍板2万是一突破
他表示,第一项鼓励生育政策是2万元新生婴儿奖励金,他形容这笔奖励金是政府对新生儿的“心意”和“利市”,同时让社会明白政府支持新生家庭的养育,计划暂定为期3年,总开支为22.86亿元。他透露立法会、社会各界其实在多年前向政府提出此建议,当时倡议的金额为1万元,而现时最终奖励金定为2万元,他认为这是突破性的。
他续指,奖励金从申请到发放,只需约两星期,现时已收到逾1.6万合资格的申请,并已向约1.5万的申请者发放奖励金,合计发放近3.5亿元。他强调,政府不是期望用2万元的奖励金,便可大大提升市民的生育意欲,不过,他认为奖励金已成功在社会掀起大众要否生育的讨论。
“家有初生”、“家有长者”家庭可优先搅珠拣居屋、绿置居
至于第二个政策则是与房屋有关的,卓永兴表示,在居屋和绿置居的申请中,已预留共40%的房屋予“家有初生”和“家有长者”家庭,让其在3年限期内,可优先搅珠拣楼;而在去年10月起,有初生婴儿的公屋家庭申请,其轮候时间可减少1年,他透露截至今月20日,已有约1,100个相关家庭的公屋轮候时间缩减少1年。
他重申除了政策外,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对生育意欲都有重大影响,他鼓励社会可多为香港生育问题寻找突破点。
港大叶兆辉:2万元奖励金可能多2000婴儿出生
港大社会工作及社会行政学系人口健康讲座教授叶兆辉则认为,2万元奖励金计划非有效鼓励生育的政策,据近年出生婴儿数量,2021年有近3.7万人出生,2022年则有约3.2万名出生婴儿,在去年有约3.3万名,“冇2万都会每年生到3万个婴儿,有2万可能就多2,000个婴儿出世。”他指政策的成本很高,分别却不大。
他认为市民社会归属感才重要,“社会对呢个城市有冇感情、有冇盼望”,都是影响香港出生率下降的因素之一。
港大妇产科教授:轮候不孕治疗时间长 女性年龄愈大生育机会愈低
研究不育的港大医学院临床医学学院妇产科学系临床教授吴鸿裕则表示,香港的公营医疗体系要改善,“病人嚟得我呢度接受不孕治疗都系想生”,但香港提供不孕治疗的3间公营医院,即威尔斯亲王医院、广华医院及玛丽医院的轮候时间都十分长,在20至80个星期不等。
他称,向医管局反映问题后,医管局却不以为然,因皮肤科的普通门诊平均轮候时间为4至5年,骨科都是5年。但他表示,女性的年龄愈大,生育机会则愈低,接近2年的轮候时间,会让想生育的家庭都不能怀孕。他建议不孕治疗要以病人为本,让病人觉得不孕治疗是舒适的体验,否则他们只会继续享受单身或无意生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