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创明Teen|9成学员至少一指标改善 陈国基:友师12次见面非KPI
政府今日(3日)发布第一期“共创明‘Teen’计划”评估报告,综合计划前后的问卷调查结果,学员参与计划后,整体在自信心、抗逆力、责任感和同理心等八项指标的平均值均有提升。不过,在学员指标改善的比例方面,93.5%人至少有一项指标得到改善,即余下6.5%学员未有一个指标有改善。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科系教授崔永康解释,这班学员或因参与度不足,未找到合适自己的活动。
问及第一期学员指欠缺与友师相处,政务司司长陈国基在成果会上回应,不会以见面次数作指标:“我哋唔系用12次嚟做一个指标,我相信绝大部份的友师也是十分尽责。”他称体谅友师属自愿性质,或难在忙碌工作中取得时间。他又指,第二期计划为学员配对友师时,会考虑学员居住地方以及兴趣,并会鼓励以团队形式进行活动,相信情况会在第二期会有改善。
“共创明‘Teen’计划”第一期由2022年10月开始,为期一年,共取录约2,800名学员,并获得多个企业和机构支持,成功招募足够数目的友师、安排丰富多元活动,并筹到约1.4亿元捐款。
政务司司长陈国基今(3日)联同劳工及福利局局长孙玉菡和理工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系主任暨科技及创新政策研究中心联席主任崔永康,发布第一期“共创明‘Teen’计划”评估报告。
崔永康指,评估分别以量性研究及质性研究收集数据,前者会在计划前后,向学员、家长/照顾者和友师进行问卷调查,请他们就自身或学员表现在八大关键指标的评分;而质性研究则与60对学员及家长,及60对友师进行访谈。
我最记得最初见面时,他们很多都怕羞被动,参加活动时不是站在前面,而是争着站在后面,到现在变得很积极开朗,主动与我聊天,甚至问我索取卡片,写电邮给我。这些正面转变都令我们非常鼓舞。
8项指标财务规划能力增幅最大 其次为自信心
八项关键指标包括:自信心、抗逆力、责任感和同理心、人际关系技巧及建立社交网络、自尊感、制定目标能力、财务规划能力、对社会的归属感。首七个指标以6分为满分;最后一个有关“自尊心”指标以4分为满分。
学员的前测及后测结果显示,八项指标的平均值全面提升,其中财务规划能力增幅最大,由3.77升至4.22,其次是自信心,由4.59增至4.82。
6.5%学员无任何一个指标有改善 学者指或因参与度不足
在家长/照顾者、和友师的前测及后测结果也显示,觉得学员各方面指标均有增强。其中家长/照顾者觉得学员在财务规划能力、人际关系、社会归属感及抗逆力方面有明显提升,而友师则特别留意到学员在自尊心、责任感和同理心、及制定目标能力方面的改进。
综合而言,学员在指标上改善比例,有93.5%人至少有一项指标得到改善,70.4%人至少有三项指标得以改善,有6.5%学员则未有一个指标有改善。
对于这6.5%未有任何指标有改善的学员,崔永康指,学员或因参与度不足,未找到合适自己的活动。他又指,少于1%的学员因学业过于忙碌而退出计划。
陈国基:体谅友师忙碌工作中难抽时间见学员
被问及第一期学员指欠缺与友师相处,政务司司长陈国基表示,非常鼓励友师多与学员沟通,但不会用见面次数作指标,“我哋唔系用12次嚟做一个指标,我相信绝大部份的友师也是十分尽责。”他又指,有学员与友师可见面12次,令人满意,但也理解基于香港的实际工作环境,有时不能见面。
成果发布期间也有邀请一些计划的“毕业校友”作分享,其中李靖甫指,计划令他找到自己成为小提琴老师的梦想,他用资助学小提琴,并曾到澳门及北京表演;另一位学员梁婉珊则指计划令她由内向变为懂得与人相处。
就怎样使用资助金额问题,陈国基指资助一共分为两部份,首付为5,000元,要求学员与到友师商量如何使用,目的是让学员学习如何筹划金钱,而余下的5,000元则是毕业后才会发放,这笔金额将会由学员自己计划如何使用,但也鼓励学员与友师分享想法。
陈表示,第一期学员已经自动成为“校友会”会员,当局会提供为期两年的多元社交和工作实习机会,让他们知道出外工作是怎样的,还有他们在工作上应抱有怎样的态度,让他们尝试一下。换言之,计划变成一年加两年,即一年密集式的基础活动,再加两年“校友会”活动,希望更好延续计划的效益。
第二期引入组成师友配对组群 改善“欠缺相处”
陈国基续指,第二期计划为学员配对友师时,会考虑学员居住地方以及兴趣,并引入组成师友配对组群,“例如三个教师以及三个学员,如果友师临时没有空,就可以是两个老师带三个学员”,相信“欠缺相处”的情况会在第二期会有改善。
他表示,将收生对象扩展至中四学生,并将名额增加至4,000名,让计划进一步发挥扶持基层青年装备自己、力争上游的积极作用。
他说充满信心,凭着政、商、民三方继续通力合作,“共创明‘Teen’计划”一定会愈做愈好,让更多青年站得更高、看得更阔、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