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征费|厨余回收需求增 配套不足难普及 日花半小时寻厨余机

撰文: 浸大《新报人》
出版:更新:

垃圾征费将于八月起实施,有没有计算每月垃圾开支多少?有否想过改变习惯减轻负担?有家庭主妇说厨余最占位置,也想做回收,但首要条件是方便。不过政府设置智能厨余机只有四百多部,难以覆盖各屋苑。食肆厨余更多,有餐厅现时已善用环保机构电动智能厨余回收车,但只有特定时间回收,老板预计将来每月垃圾袋开支要2000元以上,对小商户是负担。他们都认为征费前应提供足够厨余回收设施,让市民养成回收习惯。

本文获《新报人》授权转载

《垃圾征费|厨余回收需求增 配套不足难普及》

厨余机未覆盖全港 降市民回收意欲

垃圾征费即将推行,市民可能都会想办法将来减少使用垃圾袋,除了源头减废,另一个方法是回收。不过要做厨余回收,市民都说要视乎屋苑有没有厨余回收机。根据环境及生态局数字,全港约有450部智能厨余机,当中约有351部设置在92个公共屋邨内,占整体约78%;而湾仔及油尖旺区暂时没有设置政府的智能厨余机。

柴湾环翠邨有三部智能厨余机,其中一部设置在大厦出入口旁边,相关使用指引却散落一地。(赖姵伶摄)

居住粉岭景盛苑76岁的林婆婆,屋苑没有设置厨余回收机,“我就未必会做(厨余回收),因为要行过去隔离屋邨。”她隔邻的公共屋邨设有两部厨余机,走路过去只是数分钟,不过林婆婆也嫌距离太远,“自己是老人家食完饭要收台、洗碗同埋清洁都用咗好多时间,如果要做埋回收厨余,好辛苦”,亦因此打消了她使用厨余回收机的想法。

林婆婆星期一至五都会煮一家四口的晚饭。(赖姵伶摄)

林婆婆另一原因不想尝试,就是担心不懂使用。记者将智能厨余机指引给林婆婆阅读,她认为不够清晰,对使用回收机的方法及厨余分类更加感到困惑,反问:“鱼骨、猪骨大细系点先可以回收?平时橙皮、苹果皮系咪都系当厨余?”

林婆婆关心哪样食物可以当厨余回收,因为平日的厨余当作垃圾处理,占家中垃圾桶大约三分之一位置。以林婆婆的四人家庭为例,受访当晚的晚餐厨余量重达1.7公斤。 林婆婆表示,每日垃圾桶都差不多装满,所以习惯每天倒垃圾,平均一日用一个垃圾袋。若将来用指定垃圾袋,以她家中30公升垃圾桶计算,就要使用每个3.9元的垃圾袋,一个月就要近120元。 林婆婆说无想过每月因为垃圾袋要多付120元。她又明白厨余占很多位置,但由于厨余机部分食物不能回收,如骨头和硬壳等,所以对日后厨余机是否能帮助减省垃圾征费开支都未能下定论,所以未决定征费会否成为其回收厨余的原因。

林婆婆受访当日的厨余量中,占比例最多的是汤渣。(赖姵伶摄)

她又补充会否用厨余机,省钱还是其次,最重要是方便。“如果部机在屋企楼下,就算回收厨余唔系悭好多钱,为下一代减少堆填区垃圾,我都会做。”

林婆婆指每餐厨余差不多占垃圾桶三分一位置,平时一日换一个垃圾袋。(赖姵伶摄)

垃圾征费试验住户:屋邨无厨余机 回收首要方便

厨余机的方便考虑不止林婆婆,还有住在深水埗过渡房屋“喜信”的陈小姐。屋苑数月前曾进行垃圾征费试验计划,陈小姐作为住户已率先体验垃圾征费下的生活,她表示所居住的屋邨内没有设置厨余回收机,最近位置要去到元州邨,步行计要15分钟,所以就算征费厨余都当作普通垃圾弃置。她认为厨余不会占用垃圾袋太多位置,但若有厨余回收机便不用每天弃置一个垃圾胶袋,可以省下购买胶袋的费用,“每一日有厨余的话,胶袋就不可以摆过夜,因为惊有臭味,如果有厨余机俾我们分开摆,我哋个(垃圾)袋就可以用得更长时间。”

陈小姐表示因为要照顾小朋友,若厨余回收机与居住地相隔太远便不会选择回收厨余。(赖姵伶摄)

现时本港厨余机数目未能达到市民的要求,政府早前回复立法会文件提及今年八月大致会在全港213个公共屋邨共安装超过700个智能厨余回收桶,占全港家庭人口约三分之一。私人屋苑就要申请智能厨余回收桶试验计划”预计于今年内批出约15至20宗屋苑申请,涉及约120部智能厨余回收桶。

Glabys认为平日处理厨余过程及使用智能厨余机用法简单。(赖姵伶摄)

步行半小时为回收 外佣:只为环保

在柴湾环翠邨去年10月已装设三部智能厨余回收机,屋邨内回收机摆放位置均于楼宇门口外,即使不是居住在该幢大厦的市民,也可使用。

Glabys就是其中一个专程来到环翠邨做厨余回收,她每日送递午餐给雇主后,带上她存了三餐的厨余,到环翠邨内厨余回收机,“不是雇主要求的,我是为了环保所以这么做的。”

不过该回收机与 Glabys 居住地相距半小时的路程,她表示居住地附近并没有厨余回收机,出于环保的考虑,仍会选择步行到有厨余回收机的地方回收厨余。

Charity的餐厅有参与弘毅环保教育基金辖下厨余回收计划。(赖姵伶摄)

对住户来说,即使不回收厨余,每月开支大约是数十元甚至数百元,还可以负担。对食肆就未必一样,垃圾征费将会是一个沉重负担。经营西式餐厅的Charity表示餐厅每天的厨余量有十至二十公斤左右,当初为堆填区压力而回收餐厅厨余。她的餐厅参加了环保教育基金下的厨余回收计划,每日有厨余车来餐厅做回收。不过她表示卫生比环保更重要,“回收车两点会回收一次(厨余),所以两点后的厨余就直接当垃圾弃置,不会特意回收。”

Charity认为政府对餐厅的厨余回收支援并不足够,若在垃圾征费后仍缺乏回收厨余计划,她预计每月的垃圾征费支出会多至少2000元以上,增加餐厅经营压力,作为小商户,她表示甚至会考虑因此而放弃生意。

弘毅环保教育发展基金董事之一谢晓东介绍机构辖下的智能厨余回收机项目及其相关教育工作。(陈叻摄)

环保机构:教育是厨余回收的第一步

为Charity餐厅提供厨余回收服务的机构,就是弘毅环保教育发展基金。为配合垃圾征费,政府早前推出环保及自然保育基金供团体申请。弘毅申请基金内的“社区减少废物项目”,在新界北区设置智能厨余回收机及推广电动智能厨余回收车, 以纾缓新界地区智能厨余机不足的问题。 另外亦会收集北区内餐厅、学校及低密度住宅的厨余,送到机构的“厨余再生侠”系统,及后交由O・PARK1 处理。

弘毅环保教育发展基金董事谢晓东表示机构在上水乡村设置的厨余回收机,初期有派人到村内协助市民使用机器。他表示村民最初不清楚可回收厨余的类别,亦会有不懂得使用机器的情况出现损坏机器。当村民熟悉回收厨余的程序后,问题亦逐渐减少。

他表示村内的回收机每日会收集机内的厨余一次,假如机器满载,只要附近有工作人员,就会尽快清空。

全港首部电动智能厨余回收车。(赖姵伶摄)

谢晓东指机构亦有派电动智能厨余回收车到区内回收餐厅厨余,计划至今已有20间不同种类的食肆参与。每间餐厅有专属的二维码贴在回收桶上,到电动车上便会磅重作记录。他表示餐厅供他们回收的厨余内不时参杂非厨余,例如胶手套、纸巾等,需要与餐厅多沟通,提醒他们检查清楚回收桶内的厨余,以免增加前线人员工作量。

谢晓东表示与餐厅沟通后,一般回收的厨余符合他们的要求。(陈叻摄)

其机构辖下的厨余回收项目已实行两年多,但谢晓东认为市民对厨余回收的认知仍不足,觉得所有与食物有关的都叫厨余。他指出市民生活中很少有机会主动接触厨余回收,建议政府加大宣传力度和教育公众,并指教育是实行环保措施的一大关键。

不过他认为实行垃圾征费后会令市民更主动接触厨余回收相关的资讯,“当大家涉及到要钱的时候,可能他们的(环保)意识便会增强,投入程度也会提高。”他亦表示垃圾征费后,全港只靠政府提供的数百个智能厨余机未必能应付需求,“我谂政府要做多少少嘢,还有三无大厦,到时究竟点?”他又说应趁机会教育市民源头减废才是最好的方法。

记者:赖姵伶、陈叻

编辑:雷 家宝

指导老师:林颖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