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症室轮候时间|求诊人次跌轮候时间反升 非紧急平均等逾3小时

撰文: 郭梓谦
出版:更新:

港府正研究调整公立医院急症室收费,考虑收窄与私营服务收费差距。医务卫生局今日(20日)回复立法会议员邓家彪书面质询表示,去年急症室使用人数临时数字约为201万,比2018年下跌约6.2万人,但平均轮候时间,除了第一、二类(“危殆”、“危急”)病人按服务目标订明而维持不变外,第三、四、五类(“紧急”、“次紧急”与“非紧急”)病人平均轮候时间全线上升,分别增加2至68分钟不等,当中非紧急类别由129分钟升至197分钟。

医务卫生局局长卢宠茂。(资料图片/ 廖雁雄摄)

医务卫生局提到,过去十年, 急症室危殆、危急及紧急类别个案数目,由2014年平均每月约6.1万宗,上升至2018年平均每月约6.8万宗;而在2023年则升至平均每月约7.3万宗。

至于2023年的急症室使用人数临时数字约为201万,其中第一、二类病人数量,由7.4万人升至8.3万人,升幅接近1成2(11.75%);至于第三、四、五类病人,则由逾200万人跌至193万人,下跌约3%。

当中服务目标订明所有危殆的病人( 即100%)会获得即时诊治,而被分类为危急及紧急的病人在抵达急症室后亦会获得优先治理,目标是绝大部分的危急(95%)和紧急(90%)病人会在15分钟或30分钟内获处理。急症室并非普通科门诊,如果急症室有大量次紧急或非紧急病人, 可能会影响到危急和紧急病人的治理。

病人分布有变下,病人平均轮候时间亦有不同,其中除了第一、二类(“危殆”、“危急”)病人维持不变外,其余三类都有上升。其中第三类病人平均要多等2分钟、第四、五类病人则平均多等一小时左右,分别为56分钟与68分钟。

卫生局表示,现时大部分市民在基层医疗需要,主要由私营医疗界别提供,每年有约2,000万人次使用私营门诊。为令公立医院急症室能集中处理急症、紧急服务,政府及医管局则会鼓励病情较轻微的病人更多使用社区的基层医疗及家庭医生服务,以有效疏导急症医疗服务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