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女与野兽】贝儿是斯德哥尔摩症患者?Emma Watson 解释说……

撰文: 林芷欣
出版:更新:

万众期待的迪士尼《美女与野兽》真人版,终在上周上映。女主角Belle(贝儿)被誉为最具女性自主意识的公主角色,由Emma Watson演绎可谓完美配合。但同一时间,Belle爱上囚禁她的野兽,到底Belle是女权份子,还是斯德哥尔摩症候群患者?原来Emma Watson在接受角色时亦曾思考这问题。虽然真人版本相对1991年的动画版本,同是迪士尼出品,亦超过80%剧情还原(Belle的小村屋外型简直是神还原!!),但新版明显加强了对Belle作为自主女性的性格、行为描绘。

万众期待的迪士尼《美女与野兽》真人版,终在上周上映。女主角Belle(贝儿)喜欢阅读、不畏强权,也不接受盲婚哑嫁,对乡镇上人人钟情的大只佬Gaston无动于衷,被誉为最具女性自主意识的公主角色,由Emma Watson演绎可谓完美配合。但同一时间,Belle爱上囚禁她的野兽,由最初反抗到心生同情,变成朋友,到最后爱上捕捉者,情节亦仿如患上斯德哥尔摩症候群般离奇。到底Belle是女权份子,还是斯德哥尔摩症候群患者?原来不止大众,女权份子形象突出的Emma Watson,接受角色时亦曾思考这问题。

(disney.wikia.com)

Belle是“斯德哥尔摩症候群患者”吗?

面对这问题,Emma Watson在2月接受《Entertainment Weekly》访问时,曾如此回应:“这的确是我最初在纠结的事:关于故事是否关于斯德哥尔摩症候群的问题。”“事实上,斯德哥尔摩症候群是关于被囚禁者接受、认同加害者的性格、想法,继而不由自主地堕入爱河。但Belle经常与野兽争拗,并时时持反对意见;她其实并没有斯德哥尔摩症候群患者的特征,因为她一直保持独立自主,至少她内心一直保持独立。”

而其实2017年的真人版本中,Belle是主动提出与爸爸交换成人质,及后在拥抱时暪骗爸爸,并将他推出闸外,主动关上大闸成为人质。这“等价交换”的情节,亦减淡了Belle作为被动受害者的角色,反而突显出其烈女性格(之后亦有被变成衣柜的女歌唱家及茶煲太太盛赞)。不止于此,虽然真人版本相对1991年的动画版本,同是迪士尼出品,亦超过80%剧情还原(Belle的小村屋外型简直是神还原!!),但新版明显加强了对Belle作为自主女性的性格、行为描绘。

(nerdist.com)
(Beauty and the Beast@Facebook)

真人版细腻描写自主性格

有别于91年动画版,Belle不再是自顾自沉迷阅读,她同时希望教小女孩阅读,这行为被不允女性读书的男校长责罚。同时真人版剧本更希望突出其智慧,加入将她描绘成发明家的情节。(在爸爸离家后,她带同驴子推动的洗衣滚筒机去洗衣,自己则不用动手,坐在旁边独自看书。)同时间,真人版的Belle在被囚禁后,明显有设法想逃走,也将衣裙缚成长绳以作逃走之用,显出她的不甘心。同时真人版也加深刻画了两者共同喜好(讨论沙士比亚),以及野兽曾带Belle回到过去,解开她对亡母的心结,以较动之以情,而非粗疏的相处去解释Belle为何与野兽成为朋友,最终相爱。

(Wikipedia.com)

18世纪女性梦想投射

其实追溯至18世纪法国,这故事早已是当期时的前卫之作。女作家Gabrielle-Suzanne Barbot de Villeneuve在1740年首写成此故事,相较当时妇女角色,Belle一角无疑是对女性自主的向往。“这个故事是由一位女性撰写及出版,亦由一个女性角色作主导,一位深思熟虑并具知识性的女性,为自己作决定,完全不是那个世纪法国文学,或法国社会会出现的事。”乔治城大学法文系助理教授Paul Young如是说,他是教授17、18世纪的法国文学。“17及18世纪的法国贵族女人,特别是重要家族成员,没有女人可因为爱情而下嫁,她们都是下嫁予父亲的选择,亦多是政治或经济婚姻。”“我想这能令很多(当时的)女性读者产生共鸣,亦是17及18世纪法国文学中非常常见的比喻。”对这个故事是否提倡女性主义的迷思,或正好以Emma Watson早前回应“事业线”照片的一句作结:

“女性主义是关于给予女性选择权利,是关于自由与平等。” “Feminism is about giving women choice,” she said. “It’s about liberation, it’s about equality.”
Emma Watson

参考资料:time.com、huffingtonpo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