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级女主厨Vicky Lau 晋身男性主导餐饮业:不觉自己有何不同

撰文: 吴嘉欣
出版:更新:

在传统的家庭角色分配中,下厨永远被认为是女性天职;然而在餐饮业世界,尤其是高级fine dining,却一直是男性天下。大概两年前在某个品牌活动上,亲尝了一口无论是视觉还是味觉都叫人难忘的甜品,细问下才知道那是本地一间fine dining餐厅所制作的甜品,而最叫人惊讶的,经营者及主厨更是由当时刚获得“凯歌香槟亚洲最佳女厨师”的刘韵棋(Vicky Lau)担当,对此留下相当深刻的印象。辗转两年后,Vicky的餐厅以扩充形式搬到上环荷里活道,她说,自己不想经营一间只靠突出手法赚头一、两年大钱的餐厅,她更希望自己的餐厅带着划时代的意义。摄影:杨晴

Vicky的菜肴融汇了中西文化,这道名为“Ode to tea”的菜式,以银针冻茶配中式鼎上汤,侍应会从旁将鼎上汤浇至旁边炸鱼及西班牙火腿上,突出两者鲜味。
未开设Fine Dining餐厅前,刘韵棋(Vicky Lau)一直从事平面设计,后来发现工作跟自己入行原意愈拉愈远,毅然搁置平面设计工作,跑到曼谷修读巴黎蓝带厨艺学院,结果她为自己开辟了另一条人生道路。

“大肚”如常工作 鼓励女性入行

两年前因为获得“凯歌香槟亚洲最佳女厨师”奖项,引来不少老饕明查暗访“Vicky Lau”到底何方神圣,谁知这位女大厨,连怀孕期间也如常工作,除却其往外凸起的肚皮外,丝毫看不出她与一般男性厨师有何分别,如果你还以为做厨必定男女有别,那就大错特错,身为局内人的Vicky亦“解画”指出未曾因女性身分而享有特别待遇:“若回溯过去那个需要大量体力的年代,男性厨师的确占优,但如今发达科技为人带来不少便利,大家工作时所做的事情几乎一样,我不认为自己有何不同,所以我也很鼓励女士入行,当然这一行很辛苦,但最重要是热诚搭够。”

回流工作感迷茫 报读“蓝带”觅新路

尚未经营餐饮业前,Vicky主力做平面设计,负责构想设计概念,却发现自己当初想为人们带来美好设计的原意,慢慢随社会需求而令工作性质变得商业化,她不得不重新思考自己的向去。“未回流返港前,我一直在国外从事一些跟环境及旅游有关的设计工作。但回港后我发现自己根本找不到同类型的公司,即使我以freelance形式为一些公司做设计,我也觉得这一切已失去当初自己选择做设计师的原意。”于是热爱烹饪的她决定重新出发,跟好友跑到泰国曼谷修读巴黎蓝带厨艺学院,由原定的3个月短期课程,一口气读了9个月。“我一直认为食物很容易触动人,你既要摸,又要闻,也要吃,同时食物又可以传递出很多讯息,而且课程令我发现自己比想像中更要喜欢烹饪,于是自己也想从这个方向发展。”有了烹饪基础,Vicky认为自己更需要进修,遂决定在法国餐厅工作,从中了解一间fine dining餐厅是如何运作,而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她发现食物原来可以与设计结合:“烹饪跟设计其实很相似,烹饪就是艺术、工艺及科学三者结合。艺术方面我本身已有设计的底子;科学就是讲求温度及器皿的运用;工艺就是如何切割,我认为只要将三者平衡,就可以去经营一间餐厅。”

Vicky设计的菜肴,每一道都包含著不同的故事,客人就像阅读书本内每一个篇章一样,感受食物的真髓。
对食物尊重的精神,不管是身为厨师还是食客的我们,都很容易遗忘。
由心欣赏食物,是Vicky经营餐厅的一大理念。所以Tate Dining Room & Bar的每张餐桌都以长了叶的小蕃薯作为摆设,环保不浪费之余,亦可以让客人重新认识蕃薯之美。

感悟真谛 温柔展现食物的诗意

2012年,Vicky在中环伊利近街小试牛刀般开了一间较小规模的Tate Dining Room & Bar,从一开始夸张的菜式,到后来她明白到艺术也需要成长,遂决意追求整体上的精致。“我觉得经营餐厅就好比一个初出道的歌手,为了吸引观众注意,一开始自然是有夸张的表演;但日子久了而你又储了一定人气后,就会重新专注去练习、发展自己本来的歌唱技巧,所以我需要更大的空间去实践这件事。”Vicky为Tate另觅新址同时,四出“取经”搜罗食材。在到访日本京都期间,她跟一位高僧品尝素食料理时,留意到众人如何在用餐前多谢食物,令她重新欣赏及尊敬生命带来的各种事物。虽说应付工作上自觉与男性无异,但作为女生身处Vicky主理的餐厅,的确可以感到一份女生的体贴,与母亲的温柔。“我之前在阅读智利已故诗人Pablo Neruda的诗作时,留意到他如何歌颂平日的食物,单是形容一个普通到极的蕃茄,他也可以以很长的篇幅,从蕃茄枝叶开始描写,而且描述得非常仔细,这份对食物尊重的精神,不管是身为厨师还是食客的我们,都很容易遗忘。所以我特意将Menu设计成书,就如一个系列般,每碟菜式就是一个Chapter。而这八道菜,亦代表了我对食物、对生活各种美好事情的赞颂。”

餐牌亦是由Vicky设计,以柔和色泽配上大自然的花草图案,完全表现出餐厅祟尚自然的风格。

营运下去比赚大钱更难

或者是因为这份想要延续美好的心,令Vicky面对现实环境的激烈竞争问题时,都倾向处之泰然的态度。“如今开设较为廉价的餐厅已成为大趋势,但我一直认为,若然有心想将一件事做得更好、让餐厅更讲求经典及不朽,就需要花更多心神。哗众取宠的经营手法可以层出不穷,却很容易被人遗忘。对我而言,经营一间餐厅的最大难度不是如何赚大钱,而是如何一直营运下去,因此从餐厅背后理念、装潢及餐牌设计等,我都是本着一种经得起时代考验的态度出发。”

另辟到会服务 平衡开支

要享受一顿味美的fine dining,动轧上千元,有时候听到别人说要“储钱吃好西”,大概适用于这种情况;而作为餐厅掌陀人的Vicky,亦坦言经营fine dining餐厅绝不轻松。“做fine dining生意,无论是食材、员工抑或租金,都比一般餐厅贵,成本非常高昂。加上客人本身对某些地区的室内餐厅环境存有一定期望,所以我们会尽量拿捏好个中平衡点,例如我们这间Tate Dining Room & Bar除了提供一般餐饮服务外,亦会为品牌提供到会服务,以平衡开支。做fine dining生意很难,但同时我们可以找一些‘补救方法’,收窄缺口。”

我认为经营餐厅也是我人生其中一个目的,所以我更希望客人吃完我们的食物后,也可以发掘到自己的热诚。我们的食物,就是一种提醒。

多重身分 毋忘追求自我

餐厅主理人、主厨、妻子及母亲,4个角色都是Vicky眼下重要的身分,然而1天只有24小时,她能够真正让自己静下来、独处时间就只有那珍贵的20分钟。“我每天早晚都会各抽10分钟进行冥想,平衡自己生活,所以我本身也是有系统及组织地去安排每天的工作及次序,当然星期日一定是留给我的家庭。其实我做所有事,都是发自内心热诚,所以我根本解释不了Tate对我的意义,我只知道有一种能量不断在背后推着自己做这件事,同时我认为经营餐厅也是我人生其中一个目的,所以我更希望客人吃完我们的食物后,也可以发掘到自己的热诚。我们的食物,就是一种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