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拒相机食先!80后女生用手工食材 追寻“吃”的意义
认识Tammy时我俩都在某时尚杂志工作,但第一眼就觉得这个女孩很不一样。除了没有时尚人的“chok”味,交谈之下,闲时她的爱好竟然是行行山,放放空;出游不血拼扫街,反而到处寻找幽静小径散散步。离职后靠脸书得知她去了澳大利亚,利用工作假期的机会展开新生活。直到几个月前看见她出走到厦门当起餐厅主理人,还与另一位拍档打造了“Good Good”,专门制作全手工食材与小吃。除了“终于能做自己喜欢的事”的羡慕,真正让我佩服的,是不甘心屈服于“生活只有一种”的勇气。摄影:龚慧、受访者提供
“其实我的人生一直在计划之下进行。”访问一开首迎来了这一句,有点意外。“读书时喜欢看某时尚杂志,毕业时幸运地在那里找到工作当时装记者;但我清楚知道自己的兴趣不完全在时尚之上,所以已计划好在2、3年后透过工作假期到澳大利亚,感受另一种生活模式。”
“吃”不只是为了饱肚!
Tammy坦言虽然自小喜欢大自然,但这次澳大利亚之行完全改变了她对大自然与生活的概念。“曾经在一位老伯(uncle Josef)的田野工作,他的生活完全没有‘浪费’二字:家里头全都是天然可降解的东西,所有厨余都会被回收发酵成天然肥料,基本上是不会有垃圾的。每天在田里工作过后,就从田野间摘新鲜蔬果做饭,吃多少就煮多少,绝对不能浪费;初到时不习惯,不小心把萝卜头尾稍为切多了点,马上感到很愧疚!”
这阵子Tammy过著农耕生活,除了被澳大利亚人的自然观感染,对“吃”这回事也有了不一样的感知。“两年来每一顿饭都来得不急不忙,早上起床后就到田里工作,接近中午就从田里寻找适合的食材做午餐;吃的时候身心都很放松,唯一‘任务’就是好好享受眼前的食物。吃饱后休息一下又回到田里,到差不多时间又来准备晚餐。‘吃’在每天的生活中都是重头戏,所有的辛劳都是为了那一顿饭,所以每个人都会好好珍惜,用心享受。然而在城市里,‘吃’只是一种需要,饿了就找东西填饱肚子,或是忙了一整了要‘食餐劲’来发泄。”
有时收工回到家躺在床上,眼泪就不自觉掉下,不禁问自己,到底我在做什么呢?
可想而知,回港后,一切对Tammy来说有多格格不入。“那时在某旅游杂志当饮食记者,第一篇稿就被编辑狠批-个厨靓唔靓呀?野食大唔大份?低唔低食?原来对于食物,大家只想知道这些?”日复日试食薯片和炸鸡,每次都是咬一两口就丢弃,先别论好不好吃,这种为了话题而造成的不必要浪费,让Tammy日渐感到沉重的心理负担。“慢慢我又开始了从前的循环-收工后要吃东西来发泄,放假要到日本疯狂shopping。有时收工回到家躺在床上,眼泪就不自觉掉下,不禁问自己,到底我在做什么呢?”
告别打工生活 投入煮食热诚
终于决定在没有实际计划之前辞了职,因为对煮食的热诚,慢慢有机会向她招手。“当时一位在厦门的朋友邀请我为他的Café 重新设计菜单,薪水与香港当然没得比,但衡量过当地生活指数,觉得是很好的机会值得一试。”于是毅然带著行李一个人到了厦门展开新生活。因为缺乏经验,自不然撞过了很多板。“一开始很理想化,想做饭团之类的朴实简餐,但发现当地人对过于朴实的食物没兴趣;al dente的意粉会被误以为未熟,许多较‘正宗’的味道,都要大花力气为客人讲解。”但这也让Tammy明白到,所谓的美味永远是相对的概念,老是执著“正宗”一套,只会是盲目固执。“我很记得那时做的面包,就是做不回在澳大利亚的味道,于是很苦恼地写了封email 给那位同住老伯Josef,是不是有哪些步骤出错?而他的回应是‘不要只想著复制从前的味道,你既然身处别的地方,就用当地的特色来创造另一种味道’-这对我来说是当头捧喝!”从此Tammy时常提醒自己,要挣大眼睛好好看清楚身边的环境,尽量利用在地食材,营造大家都能欣赏的味道。
现在食物甚至不是为了饱肚,而是为了你的IG而存在?
纵然如此,仍是有些事情让Tammy难以妥协。“从前我也会在吃饭前先影相,但没想到这一两年‘相机先吃’发展至如此地步。”每星期总有几次,打扮得美美的女生走进Café ,点了餐牌上的所有甜点,拍过照后餐点原风不动,卖单走人后,桌上遗下一大堆碰都未碰过的食物,每次都只能心痛地把食物送进垃圾桶。“有一次我忍不住上前问,是不是餐点出了什么问题?她们却说:没问题,很漂亮啊,但等一下还要去别家,实在吃不下-什么?所以现在食物甚至不是为了饱肚,而是为了你的IG而存在?”为了满足食客的拍照欲望,Tammy也不时收到指令,希望在菜色上加些“花臣”,让它们更上镜。即使最后她都坚持不退让,不想参与这场相机先吃的游戏,也间接促成了Good Good的诞生。
用心制作 是吃得出来的
“那时身在厦门,好友常说没办法吃到我煮的菜感到很可惜,于是我想,有没有办法让身处远方的人门,都享受到这份美味?”于是Tammy联同另一位朋友创立了Good Good,以“Bring better food to the people we love”为宗旨,生产全手工的酱料、茶叶、早餐谷麦、果仁、节庆小吃等易于储存和享用的食品,也是延续“美食不需要大费周章”的信念。“有时也会有客人反映,觉得产品味道不够浓,或是太平淡-其实我们并非要做非常刺激,或十分独特的味道,相反,有时我们是故意在调味上轻手一些。城市人每日接触的味觉刺激太多了,似乎没办法吃得到食物的原味。这样说虽然好像很宏大,但我希望透过Good Good,可以带领大家尝到食物本身的美。”
那段时间因工作关系,Tammy常常接触到一些独立供应商,好奇心躯使下走过大小村落,亲身前往食材生产地,与种植的人们聊天,更让她相信,食物的价值不只在美味与享受,用“心”的制作过程,消费者是吃得出来的。“很记得在武夷山遇见一位茶农,因为茶园不使用化学杀虫剂,许多叶子都被虫蛀了;但为了保存茶香和大自然生态平衡,宁愿不‘赚到尽’。”
目前Good Good所有产品都由Tammy和拍档两人包揽,从制作、包装到送运都一脚踢,所以每次制品都非常量产,有时想做多一两份都有心无力。“试过有客人想要300份礼包,我只能直接回应说,目前我们真的没办法做那么多。”有生意都唔做,应该会被不少人喊蠢吧?“现在Good Good还在起步阶段,我想努力先让味道与质量走上轨道才考虑扩张,不想因为一时利益而打乱脚步。”
放弃稳定收入做喜欢的事,实在有苦自己知。
在脸书常常看见Good Good的食谱,幻想对方的生活每天都在吃喝下渡过,应该十分逍遥吧。Tammy说,放弃稳定收入做喜欢的事,实在有苦自己知。“别说平时生活花费要很小心,就算家用也没法常常能‘贡献’得到。从前打工的抱怨都能得到共鸣,但现在遇上什么难题、懊恼都得自己承受,连抱怨都不好意思,因为大家都会对你说:是你自己选择的嘛!”自问仍有稳定收入的我,要走出这一步,除非迫不得已;支持著Tammy一直走下去的是什么呢?“很多事,你一直把它当成兴趣,它就永远只能是你的兴趣;你不全情投入去试,机会是不会自己找上门的。试过了,就算最后不成功,也甘心。”
facebook:Good Go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