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力”有限朋友只应维持150个?与最好朋友结婚 更有利维系?

撰文: 许芷婷
出版:更新:

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在社交媒体上,翻起“割席”潮,黑与白之间,容不下灰色地带;可另一边也有人大声呐喊:“核爆都唔割”,以明心志。朋友这回事,混和在动荡的世局中,才知道原来从前我们这样“滥”,甚么都称之为朋友。

(《Love, Simon》剧照)

要快乐,只要_个朋友

即使不是推心置腹,朋友间的话题大多都是胡混拉扯过去,面对不喜欢的事,大多都抱着说多无谓的心态,一笑置之便算。可近来多事,心胸狭窄不少,有些朋友的言论,总觉说多了也是无谓。

幸好,英国人类学家Robin Dunbar教授其实早在90年代就指出,其实人类大脑“脑力”有限,最多只能发展约150段有意义的关系。当中还分层次,最亲密的只有一至两人-你会时时与这些人联络、说些私密的话题、情感上互相依赖;第二层最多可以容纳四人,每周都会花时间联络;以下的层级包括更随意一些的朋友,你在他们身上投入的时间更少,你们之间的关系往往也没那么深,也更脆弱。

虽然,大脑最多能处理150段关系,但时间有限,过多的社交活动不过浪费时间。要快乐,其实只需要一个最好的朋友、或是3到5个好朋友。因此,要是“割席”或一句“核爆都唔割”能助你泄心头之愤,那便即管做吧,因为他们应该从来都是你的真正朋友,割与不割,根本无伤大雅。

(《Love, Simon》剧照)

视伴侣为“最好朋友”只前度太差劲?

说到朋友,又时时听到不少人说,与伴侣的最理想状态就是-既是伴侣,又是最好朋友。笔者友人听了,大感困惑,骂:“‘好朋友’这等暧昧用字,不是用来‘收兵’的吗?”可见男女看法大不同。

根据纽约时报的报导,温哥华学校教授以及《世界开心报告》的编辑John Helliwell就指出,已婚的人普遍来说比较快乐,而那些称伴侣为“好朋友”的人对生命更满足与快乐。但他解释道,其实婚姻大多会令人增加满足感,而把伴侣视为“好朋友”只是锦上添花,而非婚姻必须。哥伦比亚大学的神经学专家Amir Levine则有另一个有趣的看法,他认为“安全感”在一段关系中非常重要。而正正是这份安全感,会令人把伴侣形容为“朋友”。他甚至认为,“朋友”二字其实不精准。首先,情侣间有性爱;第二,就是“友情”不足以形容二人的爱情。因为,他解说当人把伴侣称之为朋友的时候,想说的不过是“我在一段非常稳定的关系中。”这“好朋友”其实是包括了不变、愿意花时间相处与可靠等等。但他反问,“伴侣”二字不是本来就包含了这些特质吗?为何又要以“朋友”来形容?

他推断,只因不是每个伴侣都能做到这些,而这样说,不过表示不会把这些优点当作理所当然。但要更精准的话,他建议应该说成“稳定的伴侣”。笔者觉得他甚有道理,大胆假设,坚称或坚持追求伴侣是最好朋友的你,会否只因是前度太差劲?

当然,如果你遇到的伴侣既是你的好朋友,也是灵魂伴侣,即使不是万中无一,也绝对可遇不可求。

*如何跟伴侣变成无所不谈的“好朋友”?==>

资料来源:New York Times, Lifehack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