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不舍的吻别】如果这是此生最后一吻......军人与挚爱离别那刻
如果可以,我希望那不是最后一吻。
我们每一次的吻别,都是期盼著下一个吻的来临。而战争中的恋人,每一次的吻别,都要把它当成最后的一次。因为还带著微温的双唇,转眼间可能会顿成冰冷。
Alfred Eisenstaedt生于1898年12月6日,是一位著名的犹太摄影记者,有“新闻摄影之父”之称。1906年全家迁往柏林,他在13岁时得到了一部照相机,就展开他的摄影之路。1916年,他被征召加入德军炮兵队,1918年因伤退伍。一战后他先以小贩维生,而在空余时间里,他继续钻研摄影技巧。
这些道别的照片都是他于1943年4月,正值二战白热化的阶段时拍摄的。看似甜蜜的拥吻,背后却带著无尽的泪水和不舍。照片中的主角们,都是年轻的一群,年青的壮丁抱著随时为国捐䳼的心走上战场,可怜的女人们只能奢望著对方能早日凯旋归来。
你大概想像得到,在人头涌涌的纽约市火车站里,一幕又一幕的送别场面,他们再也管不了别人的目光,只想给最爱的人一个最温暖的永别。
每一张照片都是一个完整的剧本。有些时候,女孩搂著男孩的腰,双手紧紧地抱著。有些时候,他会一手把她拥入怀里,好让她的头部陷入在他脸颊的曲线中,二人之间的心和身也是紧马相扣的。有些时候,他用双手捧著她的脸,静静地对话。如果等待的时间很久,他们就可能只是静默地站立,一语不发,单纯地看著对方,深怕这张脸庞他日会在记忆中褪去。
战争中,大家记得的只有名留青史的英雄和恶名昭彰的统治者,可是却有许多藉藉无名的英雄长埋土里。照片中的每一个,你不会知道他们的名字,可他们都是爱人和家人心中值得光荣的一个。所有道别都有著共通点,是悲伤中温柔。
每次约会后,男友都会陪著女友等车。两人总是心想,如果那班车迟一点来就好了,就这么一点点,好让我可以多看他一眼。结果等到尾班车快到,还是舍不得的站在原地。该死的车到了,那个道别之吻是最深刻的。
如那是诀别之吻,但愿可以持续一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