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女始祖】《流金岁月》华丽背后 亦舒坚强决绝的真实人生
“什么时候了?还讲亦舒?”同事们知道我要写亦舒,一个二个问我为什么还要写她,但我当反问她们有没有读过亦舒时,答案是几乎完全没人读过。前阵子改编自她的同名作品《流金岁月》推出了数码修复版本,30年后,作品里外的她依旧“漂亮”。撰文:laisinsang
追求爱情,但永远保持尊严。
名人效应大概就是这么一回事,人人都好像认识亦舒的作品似的,但其实只有刻板而模糊印象-才女、言情小说家、女性主义者……这些标签可能都是她,但可能都不是她。
中学时Y和W的专栏,每隔一段时间,他们就会写到亦舒笔下角色的行头如何讲究、亦舒的文字又是如何尖刻,自然吸引少年时代同样虚荣心重而且cynical的我。一读发现,果然跟印象中的言情女作家不一样,她笔下的女性角色,永远经济独立性格自强,虽然人生目标仍然是“寻找理想丈夫”,但她建议在寻找的过程中,我们仍然应该保持某种贵族姿态。换句话说,无论最终能否找到,她笔下的人物至少都保持尊严。
“港女”的庄敬自强:最佳的报复不是仇恨
亦舒数十年来宣扬的品味和追求的境界,不外是白恤衫衬卡其裤戴劳力士蚝式、择偶要求才貌兼备的家明、少年时代和邵氏明星勾肩搭背、小说插画由掬色老师出手,改编作品由钟楚红张曼玉主演,比《色欲都市》Carrie Bradshaw的人生更漂亮。
她的世故是百份百布尔乔亚(petit bourgeois)的,她的哲学没有影响香港社会,但至少影响了粤语乐坛最重要的两个词人。Wyman《活得比你好》里以自爱代替报复的精神,正是出自亦舒-“最佳的报复不是仇恨,而是打心底发出的冷淡,干嘛花力气去恨一个不相干的人”。
虽然亦舒关注只是现实世界的一小部份,更不会打算改革社会,如果多一些香港女性都能做到亦舒笔下女角般庄敬自强,我们的社会应该美好得多。但可惜大部份港女只学了她的物质虚荣,却忘记她面对残酷生活的勇敢-“哭要一个人躲著哭,笑要全世界陪你笑。”亦舒这种打落门牙和血吞的做人态度,从小说到现实人生,数十年如一日。
要活得漂亮,需要付出极大忍耐……
2013年,亦舒18岁时跟前夫、艺术家蔡浩泉所生的儿子蔡边村,拍摄了一套寻母纪录片。母亲节被某报渲染成亦舒不认子的新闻,轰动一时。后来何福仁在《字花》为亦舒平反,指出其实离婚之后,亦舒曾经多次请好友西西带儿子出来相聚;三十年前入院动手术前,遗嘱也注明留下遗产予儿子;在纪录片中,蔡边村向亦舒表面身份,她仍然笑容灿烂,只是知道有镜头瞄准时才推说改天再谈。我很能理解亦舒的心情,我跟父亲亦已经十年八载没有联络,并非讨厌对方,只是各有各的生活,没有必要来往而已。
别人会怎样批判她,亦舒不会没有料到,但固执的她就是坚持她那套“崇高的”生活方式─“要生活得漂亮,需要付出极大忍耐,一不抱怨,二不解释,绝对是个人才。”她对别人有多刻薄就对自己有多严苛,在芸芸香港才女之中,她在精神上注定孤独的,亦成功将她的寂寞intellectualize为光环。
如果“港女”的定义是multiple的,亦舒穷一生建立的这品种,那么的“坚”,就算我们学不到或不愿意学,都是应该敬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