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魅了缘】爱得执著 死不愿“走” 奈何一切敌不过时间
《再见魅了缘》-一个关于思念、时间流逝和死亡的故事。
看电影之前,最怕听到别人硬邦邦的评价,“值得一看、不值一看”,令我带有前设和既定观感进场。影评,从来都是看毕电影才阅读的。这部评价两极的电影,有人说无厘头得可笑,有人说揪心得喘不过气。确实,它是游走在两者之间。对笔者而言,它不是爱情故事,亦不是鬼故事,而是思考死亡的九十分钟。
故事简单而直接,没有主流一贯的高潮起伏。C和M两夫妇过著平淡而幸福的生活,有天C在车祸中身亡,M在殓房为挚爱盖上白布。静止将近一分钟的“空”房,下一幕就是C以披著白床单的造型化成鬼魂在医院游走。回到家中,看著妻子从日复日的伤痛、孤独,到情感投射至另一个男人身上,最后难忍触景之情而离开大屋。C的鬼魂没有跟著M,反而一直留在家里。门框中小夹缝的纸条,是M临离开前塞进去的,亦成了C的心结,终日流连人间就是要把纸条抽出来。日子流逝、房子再次易手、剩下颓垣败瓦、时空盘旋、直至把纸条拿出的一瞬间......
时间没甚么带不走
电影的节奏缓慢、对白极少、连似有若无地交代的主旨亦是从配角口中说出。要从主角的对白中推敲出纸条的内容,确实不容易。大概是妻子已经做好决定,留给C最后一句“别再留恋这里”。我想,M是切实实地感受到丈夫灵魂的存在,才会写下纸条。电影用了许多长镜头交代时间、思念和空寂,印象最深刻的是两夫妇在床上拥吻的一幕,妻子害怕,把丈夫的手心放在胸口上,肌肤紧贴,不言,而愈。另一幕当丈夫离世之后,妻子捧著一个巧克力批,坐在地上一口一口把它塞进口中,好让安多芬占据神经。依旧沉默无语,无从选择地。前者的空间凝结是温暖,后者却是冰冷的。
“我们都尽自己所能,哪怕人不在,亦要让自己在世上留些甚么。”
以“白床单鬼”作灵魂载体
电影的焦点,除了落在曾提名金像奖影后的Rooney Mara身上外,那必定是造型略带滑稽的“白床单鬼”。感觉像万圣节时来不及买或者没有太多预算而随手拿来的一块白布,再刺穿两个洞。一向被恐怖片养大胃口的观众们,要不就血淋淋面目全非,要不双目空洞满身灰白,那当然接受不了如此荒谬又简陋的“鬼”造型。朋友对鬼的形象表示相当不满,我却不这么认为。看过不少有阴阳眼的人分享,他们口中的鬼造型亦是不尽相同,有的跟正常人差不多的,有的只是一团白影。而至于在天堂上的往生者,我们的想像总是一群穿著白色长袍的人,漫无目的而快乐地走著。为甚么我们的想像是一样?那是电影和电视告诉我们的。可笑的是,我们宁可相信有统一制服的“白袍战士”,却不愿相信那张宣告你生命终结的白床单,就是灵魂延续的载体?
人死了 会往哪里去?
死亡观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有趣不在于死亡,而是在于讨论的本质。有人会花尽一生来寻找答案,有人会到临终前一刻才改变坚信多年的想法,而结果是,从来没有人告诉你对与错。其实有点像赌博,只是在你死后才会揭盅。自问人生阅历不足,宗教信仰又只略懂皮毛,不会谈甚么启发人心的大道理。贪心又无知地渴望,如果人死了,可以往自己所信的那里走,不是很好吗?若你相信轮回,死后就是善恶的流转;若你相信有天堂,死后就是上帝的审判。而笔者相信,人死后,就是一无所有。没有灵魂的寄存依恋,没有永生的快乐团聚,没有刺激的生死回环。人一生,有幸活个七十年也就够了,死后,就代表“我”的身份终结,并不需要用另一个身份延续。
不论你相信死后上天堂下地狱还是游戏人间,一切都是在于执念。心愿了结,灵魂又往哪去?电影结局,还是留待观众自行揭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