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向女生】擅于聆听、不讲是非:为何她们是更好的朋友?
跟你说一个内向女生的故事。从前有一个女生叫罗莎・帕克,她跟我们大部分人一样,都要坐巴士下班。不同的是,她是黑人,生于美国,而那时歧视十分严重。当时没有关爱座,却有乘车隔离法。黑人只能坐在最后几排,而要是白人没有座位,他们必须让座。白人上车,罗莎跟他们说:“不。”她没有被人放上网公审,却被警察拘捕了。
她被释放后,整个世界都不一样了。马丁・路德金发起拒坐公车运动,接著便是大家都知道的塞尔玛游行。她朋友说她:“生性害羞,说话柔柔软软,轻声细语,温柔娇小。”有别于我们一般认识的领袖,她的光芒内歛,就如所有内向女生。
不是无端跟你上历史课,只是想跟你说内向不一定胆小,安静不一定逆来顺受。我们常常听到马丁・路德金,却很少说到罗莎・帕克;就如我们只留意到外向者的锋芒毕露,却甚少看到内向者那柔柔的光线。从小到大,我们生于一个鼓励外向的社会,由上学到上班,小组讨论要争取发言,办公室要争取表现。我就不说哪些研究显示安静的孩子其实更聪明,不如来点实际的,谈谈内向的人有何优点。
1)不是孤僻,而是独自一人更自在。
在这个追求速食的时代,我们很容易会低估耐性的重要性。内向的人不只单纯的寡言,而是他们独自一人的时候更自在。比起不断发表自己的意见,他们更倾向聆听,消化后才作出回应。他们会静静的在旁观察,绝不作冲动的决定。
我会称这样的朋友或同事为“军师”。不论是职场或是情场,同样是“战场”,有勇无谋是很容易“战死沙场”的。因此,小至男女间的相处,大至公司的策略,“军师”的观察入微、深谋远虑和冷静的头脑都十分重要。
2)社交是养份,深度是氧气。
一班人固然开心,思考却应该要一个人。外向的人交游广阔,形形色色的社交活动对于他们来说是养份,但有深度的对话,对于内向者来说却是氧气。比起无意义的对话,他们更喜欢独自坐下来,少说多做。
有时独处会有更佳的工作表现。村上春树的小说里,男生们虽都有一股忧郁味道,但总有不同的女生会勾撘上他们。作者本人于现实中却是个深居简出的人。他每天的生活都很有规律,主要做两件事。一听就想叫闷,那就是跑步和写作。但他自得其乐,说:“和别人一起做事相比,我更喜欢一人默不作声地读书,或是全神贯注地听音乐。只需一个人做的事情,我可以想出许多许多来。”独处让他更专心创作,写下多本畅销书。
【食大咗个胃】为身体制造饱腹假象:奇亚籽助减低吃零食的欲望!
3)谣言止于内向者
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把他人的事当成茶余饭后的话题,随意的评论,以讹传讹,实在有失口德。但内向者不爱无营养的对话,当然也不会搬弄是非。不论是作为同事或朋友,这都是种美德。
说到是非,我想起一部美剧《汉娜的遗言》。故事一开始便是男主角播放汉娜寄来的录音带,只是汉娜已经自杀了。包裹一共有13 段录音,每一段代表一个人。他们是汉娜的同学,每人都跟她亲近过又疏离,最后杀死她的是流言蜚语。剧集播出后,有很多争议,有人说她太脆弱,但我们又怎能把茅头指向被害者呢(blame the victim)?男主角是个内向男生,把一切看在眼内,却已经来不及了,女主角始终抓不紧这根救命草。我们长大了,不见得哪么容易自寻短见,但却一样会受伤害。谣言止于智者,内向的人或许就是那根救命草。
一开始提到了黑人少女罗莎个性谦卑安静,就连写书都叫《安静的力量》,道出在压抑中也要坚守她认为对的事。我们幸福多了,却同样需要那“安静的力量”,学习她有“做自己”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