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生读物】乱世中保持坚定温柔:跟真文青学习细水长流的相处
接下来是一个爱情故事。钱锺书出身名门望族,通晓多国语言,是学者也是作家;杨绛同是作家和翻译家,于清华研究院遇上钱锺书。两人一拍即合,结婚后便到国外进修,生下女儿钱媛(别名圆圆)。我真希望这故事到这就完结,三人从此过著幸福快乐的生活,可是没有。
过了一段平稳日子,文化大革命爆发,才子佳人沦为“牛鬼蛇神”。生于乱世,他们互相守望。都挨过了“生离”,却敌不过“死别”。钱锺书与圆圆病逝后,独留杨绛一人去思念“我们仨”。
整本书只有百多页,我看完立即封杨绛为偶像,希望自己也能成为像她一般有魅力的女生。她在乱世中保持坚定温柔,夫妻二人在患难中互相守望,有很多女生们值得学习的地方。
和而不同,有商有量
情侣间吵架是少不免的,钱锺书与杨绛也不例外,虽然他们吵的题目也太“文青”,为法文的发音而各执一词。互相说了很多伤人的话,虽然杨绛吵赢了,但又觉得没趣,很不开心,钱锺书吵输了当然也不开心。夫妻二人于是协定以后不妨各持异见,不必求同。及后他们更是“遇事两人一商量,就决定了,也不是全依他,也不是全依我。”
虽然有人说吵架可令彼此更了解对方,可我认为吵架就一定会说些伤人的意气话,有损感情。其实二人相处不必每件事的看法都要一样,有时只要了解对方、接纳对方的看法,而不必改变和说服他。同时,亦不必一味迁就,因为迁就的一方会觉得自己付出比较多,久而久之也会爆发。大家有商有量才是长久的相处之道。
没有既定角色 互补长短
情侣间总有一个迷思,特别是女生,总觉得有些“角色分配”一定要坚守。例如,男生应该要是强者。杨绛就是告诉你,没有这些规限大家都可以很快乐。“我们仨,却不只我们三人。每个人摇身一变,都变成好几个人。”她在书中这样写道。圆圆有时像她的姊妹,会陪她会照顾她,却是钱锺书的“哥们”,会一起捣蛋。至于老公钱锺书,“钟书是我们的老师,如有问题,问一声就可以解决,可是我们决不打扰他,到无法解决时才发问。他可高大了。但是他穿衣吃饭都要我们把他当孩子照顾,他又很弱小。”
社会上有很多所谓的标准,但我们不必一一遵守。每对情侣的长短处各异,相处模式也该是独一无二的。
志趣相投 发掘共同兴趣
志趣相投是大家能成为soulmate(灵魂伴侣) 的关键/令关系历久犹新的关键。杨绛与钱锺书结婚不久,便随他到牛津读书。若没有相同兴趣,定会觉得那边生活沈闷,只可以围著老公转,但杨绛不同。她也一样喜欢读书,只是因为经济和科目限制,她便做旁听生,是陪伴,也是为自己努力。他们闲来无事便一起看书,每天都会到处散步,他们自得其乐称之为“冒险”。因为年轻,两小口子不跟不相投的人来往,搬家是“冒险”,一起学做饭也是“冒险”。互相陪伴,一起读书写作,杨绛称那段时间是最快乐的。
本来二人志趣相投故然好,但兴趣也可以一起发掘的。常听人说,拍拖两三年便拍到无事可做,不过逛街、看戏和吃饭,新鲜感和热情亦随之减退。但若有共同兴趣,可一起研究,一起订立目标,互相切磋,怎会觉得沈闷呢?
同甘共苦
同甘共苦说的易,做的难。战争之苦不用多说,文革的苦也是可以想像的,圆圆的第一任丈夫便因为抵不住批斗而自杀。回忆起那段日子,杨绛也只道:“我们夫妇把日常的感受当美酒般浅酙低酌,细细品尝。这种滋味值得品尝。因为忧患孕育智慧。”在乱世中互并没有掉失自己,互相分享互常扶持。她写道:“自给自足,就是胜利。”钱锺书亦言:“从今以后,我们只有死别,没有生离。”世界昏乱,他们的感情却是那么简单纯粹。
幸运的是,我们生于盛世,但却不一定要患难才见真情。生活总会遇上困难,二人可以是互相埋怨,也可以是互相支持。长久的关系是,即使生活多苦,一想起亲爱的,便再累都有力量。
如果你曾在书店看到《我们仨》这本书后便掉头走,我不怪你。因为我也在入夜的图书馆内看到这本书,然后吓跑了,不单是怕闷,而是那张三人黑白照。但一旦你也能冲破这“心理关口”,里面的文字一生受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