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正经揾份工” 非主流刺绣女生:点解全职手作唔系正职?

撰文: 陈雅菁
出版:更新:

手作市集的热潮似乎已经渐渐散去,但潮流归潮流,总有一群手作人继续做自己喜爱的事,可能这就是新一代人的狮子山精神。经营刺绣网店“塞窦窿”的Oby说,“我唔知咩系狮子山精神。”她的作品除了环绕九十年代的集体回忆,也渗入对现今艺术、教育和社会价值的见解。各位自认成熟的人,不如担张凳仔,试试解答这个屁孩的十万个为什么。

Oby访问前已表明自己不善言辞,也许因为艺术便是她表达自己的方法。

老板Oby不愿意上镜,她身穿蓝色背心外套,戴著牛仔童帽,活像在高山放牧的小男孩。她就是自家品牌“塞窦窿”的最佳代言人,品牌的名字充满本土味,其实那源自与哥哥的童年回忆。“以前同阿哥成日玩到癫,啲大人就会话:‘你两个塞窦窿!’,所以就变成品牌名字。”

两兄妹也是爱艺术之人,但哥哥是大众眼中的“模范孝顺仔”,设计都走主流路线,现在更当上设计师。对比之下,无论性格还是艺术都走反叛路线的Oby,在亲友眼中常被比下去,引发她对社会的种种迷思。

好多香港人嘅心态系自己唔输得,话就话为佢好,但其实无谂过小朋友。有无得解决?我觉得无。

为什么香港教育那么失败?

她眼中不少成人也以“为你好”为原因,令孩子的生活更辛苦。(Instagram: sucdulone)

Oby喜欢画画,所以小时候会上绘画的兴趣班,中学会修艺术科。对比现在要被迫读奥数、吹大号的孩子,这是何等奢侈的神话。家人给予她大量的自由,读书求合格,喜欢做的事也可以尝试。

虽然她是个幸运儿,但同辈的孩子却不一样。中学时,她记得表妹一边温习一边哭,在考试时又把内容通通忘掉,情绪几乎崩溃。看到近年不少学生轻生的新闻,她愈看愈生气。家长知道邻家的小孩挺聪明,于是希望自己的孩子也一样,实是一个恶性循环。“好多香港人嘅心态系自己唔输得,话就话为佢好,但其实无谂过小朋友。有无得解决?我觉得无。”虽然认为家长跟制度也应负责,但她又突然说出体谅的话:“其实教育制度系咁样,家长自己都好辛苦。”

Oby对社会的关注大多在postcard作品上呈现,当中包括“we don't need no education”。(Instagram: sucdulone)
Oby当然希望能让外国的朋友也认识塞窦窿,但暂时只会默默低头,专心手上的工作。(Instagram: sucdulone)

为什么海归的艺术才馨香?

这个城市的教育制度,没有白纸黑字的规范,但Oby认为艺术发展从来不获得鼓励。从小到大,大人都向她搬出Van Gogh的例子,证明从事艺术的,只会在死后才获得大众的认识。她觉得政府不重视本地的艺术,只有在外地打出名堂才有出路:“总系要本地艺术家喺第二度出咗名,政府先会叫佢返嚟,话佢好劲要帮佢搞啲嘢(宣传活动),但根本唔系有心要培育一个人。”曹星如在连赢多场比赛后才获得政府关注,而艺术的情况更严峻。公众会知道某运动员得了个第三名,但艺术这回事,怎可以用名次来恒量?

老屎忽就行行都有,所以要同佢哋斗长命,先有机会带嚟改变。

为什么还在消费“狮子山精神”?

塞窦窿不少作品都记录著Oby童年时的美好回忆,但她却不能理解口号式的“狮子山精神”。(Instagram: sucdulone)

看著社会变化、看著两代人矛盾增加,Oby这个塞窦窿选择继续观察、继续思考,也拒绝被同化。七十年代人人挂在口边的“狮子山精神”,近年又再被炒作,甚至希望延续至今日的香港。她怀疑这个口号在以往被过于美化,亦可能早已被扭曲。面对不景气的社会,你肯挨,就会赢,这也许是传说中的狮子山精神。作为年轻一代的Oby表示对这个概念不敢苟同,“点解要挨到死?点解要咁奴性化?我唔知咩系狮子山精神。”

她认为年代已经改变,过往的大道理已经不管用,年青人要往上流,比以往更艰难。“呢家嘅社会唔系我肯挨、我储钱就会得到想要嘅嘢,我哋好似无上一代咁有希望。”故步自封的人大有人在,Oby不甘心被社会蚕食,所以要不断自我提醒。“老屎忽就行行都有,所以要同佢哋斗长命,先有机会带嚟改变。”

为什么全职手作人不是正职?

没有他人规定的上班时间,Oby要学会自律,才能“做好呢份工”。(Instagram: sucdulone)

在中五毕业后,Oby基本上都从事售货员的工作。在拉糖店受工伤后,她便辞职、休息、做手工。朋友收到小礼物,都鼓励她把印章和布袋变成生意。除了她以外,中学一起修艺术科的朋友大多从事医护界,不少人便会担心Oby,劝她“正经揾份工”。面对这个重复性的问题,她会花时间解释手作不是兴趣,而是她的工作,心底里也嘀咕:“等到有啲成绩,你就会知系唔系一份工。”

正常的打工仔有明确的上班时间,对于缺乏自律性的Oby而言,她需要不断自我鞭策,心理上更辛苦。刺绣的工作从早做到晚,基本上没有玩乐的空档。她坦言现在的收入比全职时少一大截,花钱也不如以往般挥霍。但她看到房间的精品玩具,渐渐醒觉物质并不那么重要。“我无为做全职手作放弃啲乜,其实有好多嘢我都唔需要,而起码我呢家嘅生活好开心。”

+1
社会唔俾你纯粹因为感觉良好而做一件事,好似做每样嘢都要有目的。

为什么推动艺术也渗著商业味?

近月手作市集热潮似有回落迹象,Oby说:“总有一班人唔理阵水过唔过,都系会默默做自己嘢。”

塞窦窿在2015年第一次参加市集,随著市集兴起,不少人也想借以赚个快钱。他们只要租个场地,连宣传也欠奉,赚了钱便会消失。她认为手作市集过于泛滥,有搞手甚至容许卖淘宝货的单位参与,间接令街外人对手作界失去信心。Oby坦言要当搞手也不容易,尽管真心为手作界出力,业主看你做得有声有色,便会马上加租。所以在推动艺术发展上总要加点商业元素,亦令它渐渐变质。“社会唔俾你纯粹因为感觉良好而做一件事,好似做每样嘢都要有目的。”

也许Oby比很多人都幸福,因为她在做自己喜爱的事,但她同时相信大家都拥有这个权利,只是视乎有没有出发的勇气。“可能佢哋暗地里都想,但只系潜而默化自认跳唔出个框框。”但最可悲的是胆怯的人倒过来抨击勇敢的人,却不把争辩的力气投放在自己身上。

Oby创作的The Eccentric Club系列,向包括Van Gogh、Salvador Dali、Andy Warhol、Frida Kahlo等非主流的Art Freaks致敬。(Instagram: sucdulone)
Oby的刺绣不走可爱风,图中的作品是《驱魔人》的小女孩。(Instagram: sucdulone)

为什么苹果要像苹果才是好看?

Oby创作的The Eccentric Club,把一位位“不正常”的艺术家刺绣成扣针,她问:“咩先叫正常?刺绣系咪行可爱路线先叫正常?”对她而言,艺术的世界很主观,只是创作者表达自己的一个方法。

这让她想到自己的童年创作,她跟哥哥一起画苹果,旁边的画像跟实物并无差异,但自己的用色则“九唔搭八”。亲友都觉得愈接近实物的愈美,不被赞赏的她以为自己很差,日渐变得自卑。她形容自己是家族的blacksheep,幸好把塞窦窿变成目标,让自己有不断进化的理由。“我想确定自己无做错,我会慢慢等成果。”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