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大礼|过大礼回礼礼金是多少?新人不需出席?大妗拆解常见迷思

撰文: 米可罗
出版:更新:

【过大礼/过大礼教学】过大礼(纳征)是三书六礼其中一环,代表一对新人婚约正式定立,仪式一般于婚礼前一至两个月举行。虽然随著时代变迁、文化转变,三书六礼仪式不断被简化,但过大礼的核心环节、礼品仍是全面保留。相信正开始筹备婚礼的你,除努力了解过大礼程序、礼品清单之外,亦对过大礼的习俗抱有不少疑问。《01女生》邀请到星级大妗姐罗勤芳(芳姐),和大家拆解过大礼常见迷思,重视中式婚嫁习俗的你必睇!

近年,新人们都倾向采用简化版过大礼,到底简化版过大礼程序有何仪式?又有甚么要注意?礼品清单上,有何不能缺少呢?过大礼禁忌,你又知道吗?即睇过大礼速读笔记 >>>过大礼懒人包|过大礼简化版、传统流程比较/礼品清单/禁忌/金句

除上述提及的过大礼基本资讯外,相信大家亦想了解更多过大礼小知识,《01女生》为大家整合最常见的过大礼迷思,准新人们不妨多多参考!

过大礼迷思1.|过大礼是必须?

当一对新人筹备结婚 ,婚嫁礼仪第一个程序是举行“过大礼”,为婚礼揭开序幕。男家择定良辰吉日,邀请一众亲友和大妗姐,携带礼金和丰盛礼品送到女家提亲,表示对迎娶的重视和诚意,也是流传至今不可或缺的传统环节。

(图片由星级大妗姐罗勤芳提供。)

过大礼迷思2.|可简化或修改过大礼礼品?

为配合男女两家的不同风俗和取向,现时过大礼礼品亦可略为修改,以下3种模式可供大家参考︰

模式一︰礼金、饰金、龙凤饼、喜饼、椰子礼篮和各式传统礼品 (详见 过大礼懒人包|过大礼简化版、传统流程比较/礼品清单/禁忌/金句) ;

模式二︰礼金、饰金、龙凤饼、喜饼、椰子礼篮和各式传统礼品利是 (例如︰海味利是、三牲酒礼利是、姨仔裙利是、舅仔鞋利是) ;

模式三︰礼金、果篮和包罗万有利是两封

过大礼迷思3.|谁人送礼到女家?男家父母不在场亦可?

过大礼当日,一般由男家亲友代为送礼到女家,亲友当中最少其中一位是长辈,男女均可,如:叔父、婶母、舅父、舅母等,其身份代表男家父母。过大礼时,一般不需男家父母出席,准外父及准外母可安座家中笑纳大礼,准老爷及准奶奶亦可于家中,喜迎回礼入屋,但亦有例外是男家父母送礼到女家。

办喜事向有好事成双的习惯,所以送礼人数亦以双数为佳,送礼人物版本如下:

一︰男家亲友、大妗
二︰新郎、兄弟、大妗
三︰新郎、大妗
四︰亲友、新郎、兄弟、大妗

过大礼迷思4.|礼品必须有首饰?最基本要送甚么?

四宝首饰是基本礼品,四宝首饰又称“四饰金”或“四点金”,即“龙鳯鈪、项链、指环和耳环”。在四宝中,女家受三宝回一宝给男家,待新娘入门敬茶时奶奶替她戴上,最多人取龙鳯鈪作回礼,因成双成对好兆头。

(图片由星级大妗姐罗勤芳提供。)

过大礼迷思5.|为甚么会有椰子、莲藕等农产礼品 ?

中国是以农立国,早期婚礼文化亦源自农业时代,当时礼品以农产品为主。时至今天,过大礼仍保留不少旧日原始风貌,当中椰子和莲藕是世代相传重点礼品。

两对椰子称为“生命树”或“福树”,取谐音“爷”、“子”的好兆头,寓意子孙世代绵延。女家回礼礼品必有一对莲藕,意指“佳偶天成”,取“节节相连,路路相通”之意。

过大礼迷思6.|回礼礼金是多少?

传统上,过大礼时男家向女家所送赠之礼品称为“下聘”,男家送礼金是感谢女家父母对未来媳妇的养育之恩,不惜赐爱玉成佳偶。因此,男家提亲下聘时,亦会送赠一封礼金大利是表示敬意。

女家接受聘礼后,会将一半下聘礼品回赠给男家称为“答聘”,以表示接受男家提亲,愿两家共结秦晋之好。另外,亦会从礼金中取出一成至五成作回礼,表示感谢未来姻亲对新女婿的悉心培育和供书教学。所以,回礼金旧称为姑爷书金,是女家对新女婿的尊称。

过大礼迷思7.|收回礼后,男家需向亲友派利是和煎堆?

上世纪盛行一种说法就是,男家收到回礼后,需向全部男家亲友派煎堆和利是。当围村氏族的本地人士喜事临门,男家需先做过大礼送喜饼给女家,女家回“大茶”给男家,即整套煎堆、大发糕、红包和松糕。

(图片由星级大妗姐罗勤芳提供。)

完成过大礼环节,男女两家分别会把喜饼和大茶祭祀祖先,女家会向一众亲友派嫁女饼,男家会在自己的村落逐家逐户派煎堆,俗称“门头煎堆”。女家预备的煎堆数量会以男家亲友和拜祭祖先作依据,数量未必要与饼咭对等。

现今男家若没特别要求,煎堆、红包和大发数量,一般用喜数数目即可,如:大发一个或两个共四斤装,其他每款八个。亦由过往派给全部亲友,简化至只派给长辈。

过大礼迷思8.|甚么是奶奶裙利是、老爷裤利是、叔仔裤利是?

解放前旧广州时期的大户人家,男家送大礼到女家,除一般礼品外,还会送给女家各人一份礼物,如老爷裤,奶奶裙、舅仔鞋等,女家会以相对或接近的礼品作回礼,后来转以利是取代。时至今天,这风俗早已被简化省略。

过大礼迷思9.|新人需避席?新郎能否一同前往女家?

相信不少人都听闻,过大礼时新郎只可负责送礼品,亦只能在女家楼下或门口等待,不可上女家。其实新郎能否一同前往女家出席“过大礼”,在香港各有支持者。

在七八十年代的香港,曾盛行新郎新娘不出席过大礼的文化,避免相冲。加上上世纪家族人口多,如过大礼吉日非在假日举行,男家会请家中亲友送礼到女家,而一对新人可如常上班不需参与仪式。上一代的习惯沿袭至今,所以仍有家庭按照传统,过大礼时安排准新人避席。

随著社会发展、中西文化交融,加上移民潮令人口减少,现今家庭对于相冲禁忌的意识减弱,同时追求便捷,在九十年代后期便出现新人出席过大礼的版本。在大礼入屋前,新娘会先入房回避,大礼入屋后新娘才出房,以化解相冲禁忌的疑虑。同时,亦可解决新人常面对的问题,如找不到代表、男家代表与女家不熟悉、气氛尴尬等。

(图片由星级大妗姐罗勤芳提供。)

过大礼迷思10.|弟妹“扒头”结婚,需派利是给未婚兄姐?

自古讲求长幼有序,新人结婚后,新郎会称呼新娘的兄弟姊妹为大舅、大姨、舅仔和姨仔。如果新人比姐姐先结婚,过大礼时男方要送“大姨裙”或“大姨裙利是”给未婚姐姐,祝愿大吉大利,百无禁忌。如哥哥未婚,则要送“大舅裙”或“大舅裙利是”。如弟妹未婚,则送“舅仔鞋”及“姨仔裙”或“舅仔鞋利是”及“姨仔裙利是”,若已婚可省略。

过大礼迷思11.|回礼饼开始发霉,如何处理 ?

处理礼品的大原则是先和亲友们分吃分享,意思是“分喜分食”。因此,派帖时要同派糕饼煎堆,和亲友分享喜悦。余下的食品包点,让其自然发霉,取“大发”的好意头,之后可用红胶袋包起弃掉。

(资料图片由星级大妗姐罗勤芳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