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逆战救兵】文学分析两首抗争名诗 警世经典跨越百年致自由
以下涉及《1917:逆战救兵》剧透,请斟酌阅读。
美国导演工会奖(Directors Guild of America Award)、美国制片工会奖(Producers Guild of America Award)、还有金球奖、英国影艺学院奖都将最佳电影颁给由Sam Mendes执导的《1917:逆战救兵》(1917),让这部电影成了奥斯卡大热门,其中电影里有两段很美的诗句,烘托主角的现实困窘与心境感受。
第一段诗句:将军给他们的忠告
第一段是在Schofield和Blake出发前,疑惑地请问Erinmore将军(Colin Firth饰),为何要只派他们两人呢?将军给他们的忠告是:
Down to Gehenna, or up to the Throne, He travels the fastest who travels alone.
这是英国诗人吉卜林(Rudyard Kipling, 1865-1936)的诗句。原本在吉卜林的诗中,将军引用的是这一段的下面两行:
When the night is thick and the tracks are blind
A friend at a pinch is a friend, indeed,
But a fool to wait for the laggard behind.
Down to Gehenna or up to the Throne,
He travels the fastest who travels alone.
Erinmore将军忠告有更深层意思?点图看吉卜林名诗分析▼▼▼
吉卜林是1907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在一次大战年间,是英国最火热的文学家,也是大众人物,如此就能明白,为何Erinmore将军会在1917年引用他的诗句。吉卜林的作品也曾改编过电影——《魔幻森林》(The Jungle Book, 2016)——相信许多人都已经看过,这电影是改编自他在1894年出版的青少年小说《丛林奇谭》(The Jungle Book)。
第二段诗句:Schofield唱的歌
They went to sea in a Sieve, they did.
In a Sieve they went to sea.
In spite of all their friends could say.
On a winter’s morn, on a stormy day.
In a Sieve they went to sea.
Far and few, far and few,
are the lands where the Jumblies live.
Their heads are green, and their hands are blue.
And they went to sea in a Sieve.
上面这段文,是Schofield在法国埃库斯特圣曼(Écoust-Saint-Mein)小镇上,因为遇到德军追杀,而躲到地下室,恰巧遇到一名法国女人带著一个小女婴,当时,他心里一定思念著他的妻女。法国女人帮他包扎伤口,他把所有罐头牛奶留下给她与孩子,女人问他可以给孩子唱首歌吗,他唱了上面这一首。歌词简译后的意思是:
Schofield唱的歌暗藏催泪弹?点图看背后感人故事▼▼▼
这首“搭著筛子航向大海”的小诗,是来自19世纪英国著名打油诗人Edward Lear(1812-88)的《荒诞书》(A Book of Nonsense, 1846),一本满是荒谬怪诞与胡思乱想的歌谣诗文。Edward Lear的打油诗在十九世纪末与二十世纪初,也是畅销作品,如同今日的流行歌谣,许多人都能朗朗上口。
Erinmore将军朗诵诺贝尔文学家吉卜林的诗句,Schofield吟诵利尔的打油诗,两人的社会阶级与教育背景,也隐隐烘托。如此就能理解,导演Sam Mendes(同样也是编剧与制作人),在撰写《1917:逆战救兵》时,多么地精致细腻,连这么小的细节,都如此用心营造。期待Sam Mendes可以抱回几个奖。
除了台词诗意,影像也是。虽是战争电影,《1917:逆战救兵》也是视觉令人惊艳,内心澎湃,真是好美的电影。《1917:逆战救兵》的摄影角度,不是许多电影常用的第三人称上帝视角,而是第一人称的叙事法。《1917:逆战救兵》从第一秒钟开始,有大约一个钟头的一镜到底,但实际上并非一个钟头的长镜头,而是非常有技巧的剪接(据说最长的镜头是8分30秒)。
《1917:逆战救兵》在大部分影像表现,是以镜头紧紧跟在两个前往第二营的士兵Schofield和Blake的眼前或身后,模仿他们的视野,感受他们所见的局限。这种紧迫盯人的视觉急迫感,在战争与恐怖电影中常见,例如在讲述纳粹集中营的《天堂无门》(Son of Saul, 2015)以及在描写集权暴政的《侍女》(The Handmaid’s Tale, 2017)的第一季前两集。
以亦步亦趋的视觉感受,是模拟角色的视角,也就是人类眼睛天然的视觉局限,创造前方模糊不清的焦虑,以及流弹暗箭一触即发的进逼。这就是整部《1917:逆战救兵》一直让人紧张焦虑的原因,透过镜头与剪接呈现第一人称叙事视角。
在这段长镜头之后的一阵黑幕,接著,又是非常迷幻的战争场景,在废墟中的光影灯火,极亮与黑暗的对比,同样美得炫目。下面这张剧照,在战火中的十字架,充满象征意味。除了基督与救赎之意,还有代表希望的女婴,就在这个场景与追逐之后。饱满的视觉感受,盈溢的焦虑与感动,还有呼应情境心情的诗文,导演Sam Mendes的《1917:逆战救兵》,真的好美好诗意。
延伸阅读:
师兄归位、男神降临、为什么一次大战电影《1917》让我们疯狂期待?
奥斯卡黑马领跑者来了!战争电影《1917》外媒首波评价出炉:“电影技术的一大成就,无法将目光从画面移开!”
【本文由“电影神搜”授权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