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田史高西斯无惧狙击Marvel 向冲击电影艺术的幕后大Boss宣战?

撰文: 影视独舌
出版:更新:

“Marvel电影不是真正的电影。”
今年10月,马田史高西斯(Martin Scorsese)关于批评Marvel电影的言论引起了举世讨论。众多成名已久的电影导演纷纷发声支持马田史高西斯,而马田史高西斯的言论同样引起了众多Marvel迷们的不满。一面是大师级的导演,一面是“骨灰级”的粉丝,双方的争论充满了火药味。

马田史高西斯经已77岁依然未言退,近十几年仍常有佳作(视觉中国)
对我来说,对我所喜爱和尊敬的电影制作人来说,对和我差不多同时开始制作电影的朋友们来说,电影是关于真相的——美学、情感和精神上的真相。
马田史高西斯

电影的核心:艺术至上还是票房为先?

马田史高西斯诚恳地表达了自己对于电影的见解,即电影是一种艺术形式。站在艺术的角度去评判Marvel电影,自然会得出Marvel电影不是电影的结论。标准的不同导致结论的不同,可作者电影(Auteur theory film)或者说艺术电影和商业电影的价值取向是截然不同的,这也是著名导演和Marvel粉丝之间的分歧所在。

+4

在票房表现上,Marvel电影是当之无愧的吸金巨兽,全球票房榜的前10部影片中,有4部是Marvel电影。屡屡刷新的票房纪录让其他电影公司也开始效仿,以“Marvel宇宙”(Marvel Cinematic Universe)为样板打造属于自己的“XX宇宙”。这就导致了电影的同质化倾向严重,越累越多的同质化电影挤占了大银幕,因此马田史高西斯才会感慨“现在的情况很残酷,对艺术很不利”。

全球票房榜的前10部影片中,有4部是Marvel电影。(boxofficemojo.com)
它们名义上是续集,在精神上是翻拍,里面的一切全都是官方盖章的,因为不可能有其他的方式。这就是现代系列电影的本质:市场调查、观众测试、审查、修改、翻新和再加工,直到它们可以被消费。
马田史高西斯

在这里马田史高西斯触及到了现代系列电影的核心问题,它们本身就是以市场为导向,在电影工业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商品,在艺术上的价值是可疑的。毕竟商业逻辑是量身打造,而艺术家的追求是开风气之先。

过于强调电影的商业属性,唯票房至上当然不可取,但是敌视电影的商业属性,以艺术电影的小众趣味而沾沾自喜、自命不凡,同样算不得高明。商业化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唯商业化对整个电影体系带来的戕害,马田史高西斯的担忧,应当是由此而来。

(《复仇者联盟4:终局之战》官方宣传海报)

更多荷李活电影专题:

大卫连治拍出21世纪最伟大电影 遗憾未摘最佳导演却得终身成就奖

未来战士:黑暗命运影评|荷李活女权 注定35年T-800终英雄迟暮

韦史密夫变烂片王?黑超特警组3成最后口碑作 要靠阿拉丁挽人气

李安《双子任务》口碑票房双输 只因近年拣剧本衰一种心态?

电影的价值:时代流行VS艺术经典

对于马田史高西斯忧心忡忡的言论,很多人并不买帐。没有大师滤镜的年轻观众,并不认为追捧Marvel电影有何不妥,而对荷李活的诸多从业者来说,马田史高西斯的说法也有过时的嫌疑。

精英与大众,流行与经典,从来就是存在鸿沟。

在所有关于马田史高西斯言论的解读中,有一种引申是很危险的,那就是对于电影的“厚古薄今”。流行的必然是肤浅的,只有经典才有助于提升观众的审美追求。但不要忘记,在当年新荷李活电影大行其道的时候,马田史高西斯、史提芬史匹堡(Steven Spielberg)等导演正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在上个世纪60年代末,新荷李活电影流行一时,那些电影大多数都是以美国社会当时的社会风气和思潮为背景,基本上不脱离“革命”氛围下的反战、社会危机、青年人的迷茫等。

在荷李活制片人眼中,“革命是容易脱手的完美商品”,于是一系列以此作为点缀的电影应运而生。佐治鲁卡斯(George Lucas)的《美国风情画》(American Graffiti),Arthur Penn的《雌雄大盗》(Bonnie and Clyde),甚至包括马田史高西斯本人的《的士司机》(Taxi Driver),都是那一时代背景下的流行产物。

这些新荷李活电影,当年承受了法国新浪潮一派的著名导演尚卢高达(Jean Luc Godard)的不少批判。时间是一场轮回,当年被批判的对象成为了批评的权威。可拿如今马田史高西斯的观点去审视当年的新荷李活电影,类似的结论同样适用,像史提芬史匹堡的很多电影,观众们也很难从中找到太多艺术的表达,这不得不说颇具讽刺性。

1950年代法国电影杂志《电影笔记》Cahiers du Cinéma,孕育出大批法国新浪潮的新锐导演,如高达、杜鲁福等(《电影笔记》Cahiers du Cinéma封面)

当年的流行电影,正是如今无数影迷津津乐道的经典之作。当高达的指责已经无人提起之后,时间给予了客观的评判,可见一部电影是成为经典还是过眼云烟,没有比时间更权威的评委了。

如果说“革命”是当年的流行词,那么“娱乐”就是如今的流行词。超级英雄电影正是符合了这一潮流,Marvel成为了票房霸主,但同样有DC守住了严肃深刻的阵地,只盯着Marvel,未免有一竹篙打一船人的嫌疑。

华纳兄弟为《JOKER小丑》报名最佳视觉效果。(《JOKER小丑》剧照)

不过马田史高西斯对Marvel电影批判的“艺术之争”,却在大众传播中变了味。它被部分影迷拿来彰显自身品味,以大师的论断为自己的观影审美盖章印证。一位艺术家对于行业发展的忧虑,被一部分把艺术分为三六九等的影迷误读为“鄙视链”的依据,想必也是导演本人始料未及的。

更有意思的一点是,面对Marvel电影进行批评的马田史高西斯,却没有指责Netflix等串流媒体(Streaming media)对电影格局的冲击。

对Marvel电影进行批评的马田史高西斯,却没有指责Netflix等流媒体对电影格局的冲击(netflix.com.hk截图)

在很多人看来,流媒体对电影的冲击可比Marvel电影严重多了。当观众只能通过串流平台观看一部电影的时候,远离大银幕的电影还是过去意义上的电影么?不过考虑到马田史高西斯的新片《爱尔兰人》(The Irishman)由Netflix埋单,他的赞美也就在情理之中了:“Netflix,只有它,允许我们以需要的方式完成了《爱尔兰人》,为此我永远心怀感激。”

马田史高西斯对于电影行业发展的担忧令人感动,但Marvel电影能不能成为经典,要交给时间评判,Marvel电影到底是不是电影,更是要看评价者的标准了。

《爱尔兰人》也许就是马田史高西斯心中的“教父级”私心作:

+6

【本文获“影视独舌”授权转载,微信公众号:dushe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