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1】比电影感染力更强 记下首次入场观赏舞台剧的难忘体验
2017年一套《29+1》感动了不少香港人,电影中诉说女人面对人生关口的抉择,对生命与命运的无力感与积极感,对爱情、亲情的感悟,这种种都是《29+1》通过林若君与黄天乐的小故事带给我们的体悟。电影如此成功,相信令不少人都会好奇到底故事的“原型”舞台剧又是如何,最近开始演出的《29+1》舞台剧,相信吸引了很多看过电影而被吸引的人入场欣赏。
彭秀慧Kearen每场谢幕期间都会做个小统计,看看有多少人是因电影而首次入场欣赏舞台剧。结果首两天也有近1/3场观众举手示意,相信Kearen看到这“电影效应”应该会有满满的感动。之前Kearen希望通过《29+1》这部电影可以令更多人愿意尝试付几百元去欣赏舞台剧:“香港很少人会到60岁都未看过电影,但60岁未看过舞台剧则很平常。我很希望可以打破此局面,让更多人愿意入剧场欣赏舞台剧。”而结果她真的做到了,更重要的是她没令入场的人失望。
【彭秀慧.专访】重演《29+1》舞台剧 望因电影而入场的观众享受
【29+1.访问】彭秀慧舞台版再重演“舞台剧同电影系两个世界”
舞台互动感十足 电影没有的效果
作为一个之前未看过舞台剧(若不计大学为了支持朋友去看戏剧学会表演的话)的人,一直很好奇舞台剧演员常说:“舞台剧会吸收观众的情绪。”到底是怎么一回事。结果由开场一刻起,黄天乐便与观众开始互动,对首次欣赏的观众而言,由一开始便已有种耳目一新,从来没有的观映体验。到其后“青春快车”部分,更是有如栋笃笑般的存在,整个部分Kearen妙语连珠之余,亦与台下观众做了大量的交流,虽然有时是剧情需要地取笑一下“皮肤问题”、“中年危机”,对于迟到的观众,Kearen也是亳不客气地以幽默方式略为轻责“If you want to have a pretty face, you cannot be late”,不过观众也相当乐于接受这种无伤大雅的玩笑,整个气氛相当好,并没有因Kearen在其官方Facebook上载了一些过往舞台剧的片段而变得闷,即使大家已知道剧情大约的发展,但因每个观众的反应不一而有所变动,所以仍能保持一定的新鲜感。能与表演者互动,该笑的时候可以肆意地大笑,看到精彩的演出可以用力鼓掌欢呼,这些表演者与观众的情绪渲染绝非电影可以带给大家,亦是《29+1》舞台剧独一无二的精彩之处。
感染力十足 两个半小时与彭秀慧同喜同悲
除了这些互动外,对于之前没看过舞台版的人而言,想必都会讶异原来电影版的还原度是如此之高,基本上大部分剧情都相同。但有趣的是虽然绝大部分都是已知的剧情,而且舞台剧没有电影中的真实场景,没有适时close up的细腻感,但通过彭秀慧一个人的演出,明明声线不是特别磁性,却能把人感动。与爸爸医院对话时整个香港演艺学院歌剧院都传来打开纸巾的声音,与男朋友对话时一句:“我仲未话你听爸爸过咗身。”令人唏虚不已。在两个半小时的时光中Kearen与观众们同喜同悲,我们彷佛一起与黄天乐、林若君一起经历29+1的人生,所以我们会欢呼、我们会一起大笑、有些人更会一起落泪。
【专访】彭秀慧无惧29定39+1 “不如反问自己这刻离去是否OK?”
《29+1》是一个停留在2005年的30岁女生故事,当中有很多彭秀慧的回忆未必是我们有共感的,特别对于90后,《由零开始》、《早班火车》这些歌不是我们最熟悉的,四大天王、陈奕迅才是陪著我们长大的歌。虽然这些位置并非所有年龄层都能投入,但抓紧青春尾巴,也是正接近29+1的90后所能感受到的事,现在的年轻人也许都不听陈奕迅、容祖儿了。下一代的小孩子不会知甚么叫宠物小精灵,只余下精灵宝可梦。一代人的记忆,只存在一代人的脑海中。因此,《29+1》的歌对很多入场的90后观众而言,是这么近那么远。而这些思考,未必是欣赏演出当下想到的,而是结束后再细味,去寻找那到底是甚么歌时的感悟。
生活营营役役,事业未必有成,家庭有压力的我们或许都想自己可以如林若君般不顾一切地辞职,可以如黄天乐般放下一切去一趟“日落巴黎”。但不是人人有这样的决心或本钱去当彭秀慧,不论看电影版还是舞台剧版的《29+1》,都让观众能在2个半小时中再审视一遍自己的生命,这就是此故事的魔力与影响力。我想每个首次入场或再度入场的观众,都会感谢Kearen卖力的演出,更感谢的是她令很多人因相信《29+1》而首次购票入场观看舞台剧,因为对很多人而言,要付几百元去看一个自己不熟悉的表演,其实也需要一点勇气。而因为她及她的电影,令观众能股起这一点的勇气去接触这个陌生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