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秀慧.专访】重演《29+1》舞台剧 望因电影而入场的观众享受

撰文: 罗伟强
出版:更新:

上年有不少以女性电影在港产片中涌现,而在芸芸好戏之中,彭秀慧Kearen初次执导的《29+1》可谓一支独秀,票房与口碑双双获得认同,而彭秀慧亦理所当然地入围金像奖的“新晋导演奖”。4月15号晚就举行金像奖了,但彭秀慧目前最密锣紧鼓的,还是如箭在弦的《29+1》舞台剧再度公演。

香港的舞台剧不算是主流娱乐,而彭秀慧肩负著推广它的使命。(江智骞摄)

舞台剧是会吸收观众情绪相对于舞台剧,电影在画面上的呈现明显较丰富,表达手法亦更多元,彭秀慧的《29+1》由舞台剧走到电影,再由电影走回舞台剧。重演之下自然有不少被电影感动的观众,首次入场欣赏她的独脚戏,对此彭秀慧表示:“电影将《29+1》带给很多从未接触过此故事的人,很多人看过电影后才知原来是舞台剧改编,才知原来是独脚戏,才知原来已有很多人看过。电影令观众对这个舞台剧产生好感,我希望大家可以享受第一次舞台剧欣赏经验。”那么对这位资深的舞台剧演员而言,舞台剧的魅力到底何在呢?“与电影不同的是,舞台剧是即时发生,它会吸收观众的情绪,从而作出不同的变化。”或许可以说,电影是你走进寿司店一个预先设计好的set,而舞台剧就是Omakase,师傅会与你沟通,因应时令及你个人的需要给你最好的寿司体验。

电影作为主流娱乐,通过《29+1》协助大家开始认识彭秀慧与其舞台剧。

【29+1.访问】彭秀慧舞台版再重演“舞台剧同电影系两个世界”

【专访】彭秀慧无惧29定39+1 “不如反问自己这刻离去是否OK?”

舞台剧对于很多香港人而言都是这么近,那么远。而彭秀慧希望更多人可以踏出第一步。(江智骞摄)

60岁未睇过舞台剧的大有人在

对舞台剧出身的彭秀慧而言,电影是一种新尝试,通过电影她与全港观众分享了《29+1》的世界。而你或多或少在电影中也感受到彭秀慧投放的一个“使命”:“香港很少人会到60岁都未看过电影,但60岁未看过舞台剧则很平常。我很希望可以打破此局面,让更多人愿意入剧场欣赏舞台剧。”舞台剧在香港已出现很多年,但一直未能成为很主流的表演媒介,相信很多人如笔者一样,顶多在大学时因为朋友在戏剧学会有演出,才支持一下,真正愿意花几百元入场欣赏职业剧团的,为数并不多,但相信《29+1》与彭秀慧在今次的确令更多人愿意入场一试。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早已不是“29+1”的彭秀慧在言谈间很能显示她的不惑,很清楚自己的目的,对于未来有规划,而且勇于接受新尝试与挑战。“世上没有那么多巧合,有机会来到应该接受。我最大的优点就是我不怕死,就算拍出来不好我也会一力承担,我不是出于别人而有新尝试,而是为了自己想试新事物。”所以她成为一个新晋导演,所以她即将到纽约生活一段时间,所以她每次《29+1》的公演都能为观众带来新鲜感。

满以为自己再不会演《29+1》,但有时很多时真的说不准。
因为拍电影,Kearen认识了很多电影圈的人,当中有多人都鼓励她再度演出舞台剧版。(江智骞摄)

13年曾称最后公演 反口只因机遇与缘份

2013年彭秀慧说今次是《29+1》舞台剧最后一次公演,对于“反口”一事,她笑言很多事情都是人算不如天算。“2013年时我认为自己已用尽方法让《29+1》给最多的人认识,当时我没想过会拍成电影,没想过原来仍有那么多人喜欢这个故事,更没想过原来有那么多人因为电影才认识《29+1》。这一切一切,也让我重新思考是否应该再拍。而又突然有人告诉我有场,杨生又叫我做,好多人都希望我重演舞台剧版,所以重演不是我一个人的决定,而是很多环境因素结合而成的结果。”有时人算不如天算,机遇这些东西不是人可以自己控制,既然它找上门,就好好抓紧它。

作为一个学识渊博的女导演,少不免会令人有种女强人的感觉。(江智骞摄)

拒认女强人 却认傻强?

拍舞台剧、演独脚戏、写剧本、做导演,近年女权主义之说在西方愈趋强烈,彭秀慧给人的感觉就是坚强的女强人,但原来她并不认为自己很强,你觉得她强也许是你只看到她的表面:“人有很多面向,是立体的,才是完整的人。我做导演时必须带领大家去完成我想要的东西,所以大家会见到我很强的一面。但我觉得女人真的不用太强,今次舞台剧有首主题曲叫《镜子说》,我找来了Joey演唱,记得当时在录音室听的时候按捺不住哭了,监制说我是傻强,因为又傻又强,我想想觉得也对,代表了我不是单一的人。”动如脱兔,静如处子,作为一个女导演及一个女人,彭秀慧有强的一面,亦有傻的一面。但其实,她也没有必要向所有人展示每一面,重要的是她能做自己想做的事,走自己想走的路,才有今天的彭秀慧。

女性电影在近年兴起,不过香港的女性导演在圈内仍是少数。(江智骞摄)

香港电影缺乏女性作品 《29+1》证有市场

而谈到女权,Kearen表示的确在很多的媒介上都有男女失衡的问题:“香港女性受众其实很渴望有一些关于她们的作品。在电影上好多时都大制作为主,而的确大制作票房可能会更好。但女性文化、女性电影是必须存在,它的感性、敏感度是不可能被取代。而香港有没有关注这些女性创作呢?很少很少,香港的女性导演来来去去只有几个。而当你知道李敏要写《拆弹专家》,会发现观众需要温柔的东西,再大制作的电影也需要柔情。”所以当《29+1》上映后,它的票房其实反映了女性对这种题材的电影其实有渴求,她们需要一套电影去代表自己的心声与价值观,而也许Kearen没有想到的是,连男性也会对这个女性的故事有不少共鸣感,《29+1》的故事与价值观可以是跨性别,所谓的女性电影并非为女性而设。

彭秀慧很自然地散发出知性感觉,也需要这种知性,才拍得出《29+1》这样的女性电影。(江智骞摄)

《29+1》这个故事在彭秀慧不同时期也占有重要的地位,助她实践一个又一个别人眼中难以达到的成就与理想,Kearen对它的情义结想想也知不足外人道。从2005年首次公演到现在,18年间的《29+1》除了蜕变成电影,到底Kearen会有一个怎样的新拿捏与演出?期待3月24日开始的一连13场演出。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