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 X 罗冠聪专访】从电影看港韩民主运动 “公义源自人性”
上年一套《逆权司机》除了令韩国人感动不已外,亦令刚经过雨伞运动不久的香港人获得满满共鸣感,不少人与朋友笑住入场,最后喊住走出戏院。为了正确的事情而不惜牺牲的情操,的确令人感动。而有点类近的电影《1987:逆权公民》,就即将于香港上映。上星期入围诺贝尔和平奖“双学三子”之一的罗冠聪Nathan,在看过《1987》后亦感触良多。
《1987》以韩国1987年的“六月民主运动”(又称六月抗争)做背景,是韩国人民继1980的“光州民主化运动”后再一次的大型示威行动。起因是一名参与学运的大学生被活活拷问致死,事件曝光后引发韩国人民的愤怒。再次引发一场由学生为主导的民主运动,而政府亦一如“光洲民主化运动”般,采取暴力镇压,导致一名民运学生李韩烈中流弹死亡。事件令过百万韩国人出席他的公祭,出现更强烈的反动作用。最后因国际奥委会表示如韩国的情况无法抒缓﹐将会取消南韩1988年汉城奥运会的主办权,才令政府屈服。
香港民主路:大卫面对哥利亚
面对如此感动又激动的历史改编电影,曾作为香港学运领军人物的罗冠聪(Nathan)获邀欣赏试映场,看后亦感触良多。“对比之下,我哋喺香港受到嘅压逼其实好细,我虽然坐过监、被DQ,但起码生命未受到威胁。《1987》好鼓励我继续行落去,同做得更好。”
Nathan亦表示相信香港有很多人与他一样,曾经有灰心的时候。“香港就好似《圣经》入面嘅大卫面对哥利亚咁,但只要系正确嘅事情,我哋应该坚持。民主系香港人应该要拥有嘅嘢,无论有几大难关都要坦然面对。”以南韩为例,没有1960的“四一九运动”与1980年的“光洲民主化运动”,就不可能有1987的成功。相信Nathan在香港的民主运动上,或多或少都推动了不少。而看看《逆权司机》、《1987》这类电影,在剧情以外,对Nathan这种推动民主的人而言,更能得到再多的力量,在这条崎岖的路上走下去。
《1987》的启示:用人性去打动人
《1987》有很多画面相信对港人,或是有参加过任何民运的人士都相当难忘。而对于Nathan而言,电影中最触动他的一幕却是检察官(河正宇饰)不顾政府内部压逼,谨守自己岗位与原则。“有时政权会希望人违反专业守则去达致政治目的﹐如果大家可以秉守自己原则,其实好多好差嘅事唔会发生。”
去年因DQ问题“来回地狱又折返人间”的Nathan对这部分份外感触。“如果当时有一位选举主任可以出嚟讲要坚持法则,事情已经可以完全不一样﹐社会风气同政府形象都可以改变。”但现实既如此,再灰心也得面对,或许是时候重新布局Plan B、Plan C、Plan D……
同时,《1987》亦令Nathan再思索“人性”到底是甚么。“《1987》入面有位学生牺牲,令千千万万嘅人受到感染,开始明白、感受到佢嘅政治理念。好多时我哋所讲嘅公义同正义,系源自一颗人性。除电影外,我哋喺六四、雨伞入面见到,我哋系需要用人性去感动人。”不论是《1987》还是《逆权司机》,我们可以看到学生是运动的主导,但更多的是普通市民,他们都并非甚么受过高等教育,不是抱着抗命的心,可能单纯因为有某件事情触发他们的人性。“仗义每多屠狗辈”可能就出于每个人都有,但有些人因利益而蒙蔽了的“恻隐之心”、“是非之心”。
上星期罗冠聪与黄之锋、周永康,获12名美国国会议员提名诺贝尔和平奖,对于获得提名,Nathan却表示自己无太大感觉:“我清楚知道自己同其他获诺贝尔和平奖的抗争者相比,仍然相当渺小。而我参与民主运动初衷都唔系为拎咩奖。但呢个提名仍然相当有意议,佢证明咗世界好多人关注及认同香港民主运动。”香港民主路不易走﹐随着雨伞运动落幕,香港人似乎再掀不起当日的热情。面对港人对民主的灰心、失意,Nathan无奈之余亦盼望多看类似《1987》这类戏,提醒每位观众,民主从来得来不易。
更多专访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