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学生影评】评价两极 作品引起大量思考与讨论已算成功
作者:原家俊(香港浸会大学电影系)“亚洲电影大奖学院”今年带了一班香港的电影系或传播系学生,到韩国参与釜山国际电影节,进行了一系列学习与交流。其中在10月12日开幕当天,《妈妈!》在电影节的室外会场中举行了首映,而对于这套评价煲贬不一的电影,学生们都有不同的看法,为此其中一名在香港浸会大学修读电影系的原家俊(Keita),尝试写了一篇影评,从电影系学生的角度,会如何评价这部作品呢?
由于大家对《妈妈!》(Mother!)的评价实在太两极,不禁令人对这部电影产生好奇,刚好本人参与了亚洲电影大奖学院的釜山电影节观摩团,便借此机会在釜山看了一次。而当欣赏完后,有感其实没外界说得那么差之余,亦想为这部电影作一个小平反。
电影主要讲述一位年轻的妻子与他的诗人丈夫居住在森林中一间大屋。一天,诗人邀请了一名不请自来的男人住在家中,妻子感到奇怪,但诗人说是为了写作灵感才这样做。但在之后却不断有人住进来,继而发生一连串的恶耗。
不断有人不请自来,虽然这些举动令人不解,但想想看,我们的人生不也是一样吗?我们的同学、朋友、甚至家人都没有征求我们的同意,便进入了我们的生命,无论好与坏,幸福与难过,你都没办法反抗,只能接受、妥协、适应,然后适者生存。可惜的是我们始终都是人非草木,总会有些不可触碰的逆鳞,就像电影中诗人的妻子为了她所爱的丈夫,她可以忍。他们的家除了是作为一个住所外,也作为了她的“儿子”,破坏“儿子”便是触碰了她的逆鳞。
隐喻其实在电影中经常使用,导演Darren Aronofsky巧妙地透过隐喻来讲一个旧约圣经的故事,诗人(或父亲)代表耶和华、妻子(或母亲)代表大自然,但这个技巧只是一个包装,内里还有导演想表达的意思。有些人会花心机去解读导演究竟想说什么,但其实每个观众看完后有自己的解读也很自然,这正是电影的可爱之处。相信是因为这个原因,令大家对它的评价不一,亦因为它象征部分比较多,而且故事的节奏有别于一般剧情片,大部份情节都来得很突然,并且不太乎合逻辑,以致如此两极化。
两极化,代表着有很多讨论的空间,这是部分人喜欢此电影的原因之一。如果一部电影出来后令大家都联想到同一件事,那么这部电影很快便会成为历史,然后被遗忘。但如果可以因为不同人有不同的解读,便会历久常新,称之为经典。
更多剧照:
或许有人会觉得电影的尾段很失败,但如果这种失败都是设计好的,那么这就是故事的一部份,然而这个设计需要多少勇气才能做到呢?无论如何,如果阁下作为一个喜爱电影的人,还是看了再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