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几时有 ‧ 影评】许鞍华镜头下的月亮 流露出张爱玲的风采

撰文: 罗伟强
出版:更新:

《明月几时有》引用了苏轼《水调歌头》的名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首词是苏轼的经典旷词,由悲欢离合到追求人生宇宙哲理。放在电影中,少了分苏轼的旷达之情,倒多了分唏嘘感。月亮这个意象是很微妙的东西,古今中外的文人都喜欢使用它,《明月几时有》以月为题,到底有甚么意义呢?

女性主义一直是许鞍华电影的特色。

谈起运用月亮这个意象,不少人都应该会想起作家张爱玲。月有阴晴圆缺,不同形态、不同场境下的月亮可以有不一的意味。月亮既可是自然景像,亦可作气氛渲染。由古到今,不同国家都有太阳代表男性、月亮代表女性的特征,而作为女性文学代表的张爱玲,就把这种象征意义发挥得淋漓尽致。经典的月亮运用莫过于《金锁记》,以月起兴、以月作结,通过月亮把曹七巧的悲剧延续于儿女身上。其他如《沉香屑》、《倾城之恋》、《小团圆》等都有使用过月亮这个意象。

谈起月亮的意象,没理由不想起张爱玲笔下的月亮。
方兰与刘黑仔的感情线其实很朦胧,很有想像空间。

《明月几时有》中,有月亮的镜头不多,只有两个。分别是彬仔(小演员)在送完密件后,于屋中擡头望天时看到一个半月,以及电影末部方兰(周迅 饰)与刘黑仔(彭于晏 饰)分别时,出了一个满月。当然每个人都可以对这些月亮有自己的解读,所谓“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你未必需要同意我的看法。但我认为戏中的月亮有几个层次的意味,彬仔看见半月后,与方兰他们谈著山狗的传说,年纪尚少的彬仔跟大家说恨不得山狗吃日本军的肉、挖日本军的心。

而当方兰跟刘黑仔告别后,镜头一转就由旧时回到现在的香港。此两处的月亮仿佛说著中港关系,半月是分离、满月是团圆。月亮亦可以是一种气氛,满月出现时,方兰母亲(叶德娴饰)刚死不久,电影正笼罩着悲伤感,晈洁的月色既延续这股悲伤,亦抚慰这股悲伤。

许鞍华本身是文学院出身,亦很喜欢张爱玲作品,两次把其作拍成电影。

许鞍华过去曾拍过电影版的《倾城之恋》与《半生缘》,本身也是一个张爱玲爱好者。而众所周知,许鞍华很擅长刻划女性,过去《女人四十》、《桃姐》、《天水围的日与夜》等等数之不尽的佳作,都是以小女人的角度出发,赢得大家的认同,这点与张爱玲本身是很相似的。

《明月几时有》的张爱玲感觉尤重,除了女性意识与月亮意象外,还有其背景。张爱玲很擅长通过沉重的历史事件,带出大时代下的小女人如何生存的环境。《秧歌》以土改作背景、《色,戒》以二战暗杀汪精卫为背景、《倾城之恋》以抗日时期日军侵略香港为背景。《明月几时有》则以三年零八个月这个香港人的黑暗时期作背景,有种相像的感觉。特别是《色,戒》中王佳芝自当诱饵,图暗杀汪精卫政府的特务头目易先生。而《明月几时有》的方兰则加入抗日游击队市区中队,两者动机上有相似之处。

《明月几时有》的历史背景有种张爱玲味道,譬如像《色,戒》的王佳芝。

当然,许鞍华的电影其实很有自己的风格,特别是拍妈妈、年长女性角色方面,非常的有味道。《明月几时有》中的Deanie姐演方兰妈妈这个角色演得入木三分,整套戏最感人的剧情就是以她为主,不论是面对女儿参与革命时,作为一个小女人的不安,抑或是为了女儿的义无反顾,均令人动容。作为女性电影港产片的掌舵人,许鞍华既有张爱玲、萧红等女性作家影子,亦有自己的个人魅力。很不容易,亦是其教人钦佩的地方。

Deanie姐把方伯母这个角色发挥得淋漓尽致,没理由不入围下年金像奖的最佳女配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