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人vs素食】角力两年,妈妈终于给我亲手包一碗“素馄饨”…

撰文: 班女讲素
出版:更新:

之前在 Facebook贴了一张照片,是一碗妈妈给我亲手包的素馄饨,朋友纷纷赞好,还留言说羡慕我有个会煮素的妈妈,抱怨自己家人不太支持吃素。其实,他们不知道那碗馄饨,是我与母亲大人角力了两年多,才能换到罢了。

相片由作者提供

文:小青@班女讲素

我想,很多吃素的人,也跟家人有过讨论或是激烈的争辩。初时家人未能理解和支持,双方看似难以找到解决方法,但其实在不知不觉间,你的坚持却已打动他们。

 成长:掌管饮食的人

犹记得互联网上有一段短片,片中两个小孩背着厨房,坐在饭桌前,讨论晚餐的菜式和喜欢的动物;镜头一转,小孩的妈妈煮好晚餐,端着碟子走进饭厅,从小孩的背后将食物“从上而下”放到他们跟前。碟上的香肠和烟肉,正好是他们刚才讨论最喜欢的小猪。

在小朋友未懂性前,吃什么几乎都由“一家之煮”妈妈决定。长大后吃素,还是需要和家人交代。要是家人明了,那是非常幸运,但很多素食者都要花一段时间跟家人沟通,才能获得接纳。

 角力:家人误解吃素=不够营养

家人通常担心吃素会营养不良。所以为了想我重新吃肉,他们有意无意将肉夹进我的碗里。

他们又会说很多令人伤心的话,譬如说你太瘦、易病、没精神、不好看等等,这些话妈妈就对我说过很多遍。

后来,她转为说“煮素菜很麻烦”,又说自己不懂煮素。所以她不理我,继续煮肉,我总是仅能分到一碟青菜。

妈妈不理我,继续煮肉,我总是仅能分到一碟青菜。(资料图片)

其实我已经搬离家,每星期只一天回家吃饭,最想饮妈妈煲的汤,但她加了两片肉来熬汤,汤就搁在我面前,我唯有忍住不饮。

“唔食肉啫,点解汤都唔饮呢?”

我马上趁机解释自己的饮食理念,回答道:

“问题唔系食与唔食,而系我唔想只动物死。”

妙问妙答,没有争吵,只是大家各执一词。

“以后不回来吃饭了。”

我甚至说出这句令妈妈心碎的说话。

一煲肉汤预了我的份量,但我把它推开了,于是剩下一大碗。

 让步:与阿妈共同逛街市

我的抗争史没来得太过激烈,与家人的关系也很快从冷战回复正常。有天回家吃饭,妈妈主动说:

“我煲了素汤,看电视学的。原来加了腰果,就能令素汤不寡,像肉汤一样香。”
相片由作者提供

她还开始发掘区内的素食小超市,又到大埔有名的“树记”排队买豆制品。

肉麻的话不要说了。我也找来一些易学的素食食谱,读给她听,她总是嗤之以鼻;我又会带她到素食店,很多菜式她吃过就懂得煮。有时候我会跟她到街市买𩠌,由我来发板晚上煮什么菜,免却她烦恼。

最重要是,我会拖着她的手上餐馆、去街市。

其实父母的唠叨,部份是摆脱不到“吃肉=健康”的想法,说到底也是担心你的身体。这两年我少了伤风感冒,游水行山也没问题,虽然妈妈偶尔仍会叫我吃鱼吃海鲜,我总是一笑置之,但她总算放心了。

现在回家吃饭,五碟𩠌中有四碟是纯素,家人也因此减少了吃肉和油腻食物。

最大的角力:结婚摆素喜宴

和家人在素食上的角力,除了日常生活的细节外,听得最多便是素食朋友结婚摆酒的难题。就算新郎新娘也是素食者,结婚摆酒仍然很难说服家人转素食。但自己办喜庆事却要动物牺牲,尤其只有数周至数个月大的BB乳猪,便觉不忍。

相信每一对新人都不想为了喜宴膳食而跟家人闹翻,于是在选择动物和家人之间,陷入两难。“班女讲素”的JoanJoan为此说了句:

“要在关键的时候成功说服家人,其实平日需要非常坚持。”

“坚持”并不是叫大家每次都绝食抗争,而是要坚持提醒家人自己吃素的初衷。要是平日也不敢向别人承认自己的素食习惯和理念,别人便不会觉得吃素这回事对你来说至关紧要。到了摆喜宴这些家人必定参与的事,你平日的态度和沟通,其实早已决定你能否说服家人,让你办一场人生中最重要的“不残忍婚宴”。

(本文纯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