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加拿大|港人抵埗后从义工做起成校长 分享移民前两个思考
文:邓景康校长
香港社会近年局势变幻莫测,掀起了 90 年代初后新一轮的大型移民潮:到机场送别亲朋好友,仿佛已成不少香港人的例行公事。只不过当身边人一个个远走他方,往往令留下来的人们也挣扎不已 —— To leave or not to leave, this is the question。
不少人思前想后,除了因为家庭、父母、朋友等人际因素外,还与自己或伴侣在港经营有道的事业、积储的人脉及社会地位有莫大关系。这实在是人之常情,试想想,这些多年来累积的无形社会及人力资本,早已成为不少人确立自己社会地位和角色的根源。离开原居地,自然会产生一种连根拔起的恐惧,生怕一切都要从头再来,也怕自己无处容身。
移民加拿大十年,我也是这份挣扎的过来人。那些年在香港,事业算得上渐入佳境,亦成为香港资优学苑的创院总监,而我也对教育行政的工作充满热诚。不过太太一直向往加拿大的恬静生活,多年来一直有移民念头,思考良久后,我决定和太太来一个协定:太太和儿子先往加拿大定居,然后给我两、三年时间好好处理自己的思绪,包括认真思考是否结束在港的事业,以及照顾好年老妈妈的生活等,最重要是寻求人生下半场的使命。两年的“太空人”生活,只靠在早晚餐间匆匆的网上视像通讯,以及每年几趟来回加拿大的短途探亲熬过。最终,我还是选择毅然放弃在香港的事业,到多伦多与妻儿团聚。
我自己的经历也算是一个典型的移民故事。事实上,上一代的港人移民里,也有过不少同样港、加(或英、美、澳等)两边走的“太空人”家庭。不过,如何确保自己最终能顺利过渡成为移民,并在新的国度扎根,的确是令不少人费煞思量的难题。在此,谨抛砖引玉提出两个思考方向让读者参考。
第一,成为移民要有破釜沉舟的决心。当年我作了移加的决定后,在一次与香港朋友的饯别午宴上被问及我的去向及计划。虽然人生下半场的使命确认了,但当时我着实没有甚么打算,便告知不介意从义工做起,再一步步寻找兼职,以至全职的工作机会。此话并非虚言,因为我深知加拿大颇重视在当地的本土经验,尤其是想担任教育行政及管理工作,更需要累积教学及与当地教育部门交手的经验。算是上天安排,后来因为际遇及通过人际网络的介绍,我进入了多伦多一间青年服务机构从事教育方面的工作,由义工、兼职到全职,在两年多的时间内,我还有机会负责一个与多伦多教育局局长办公室合作的青年教育项目,从而得以一步步做回“老本行”。
第二,不要在原生社会连根拔起,要认清自己的优势。我以往在港由教师做起,历经在教育局从事学校发展工作,之后再一步步参与教育行政、策划等专业,其实累积了不少宝贵而扎实的经验,纵然加拿大这个相对内向的国度重视本土经验,也不代表他们会排拒其他国家或地区的新思维。就像当年向多伦多教育局局长简介青年教育计划时,我从资源分配、教学目标、受众分析等多个角度探讨计划的可行性及预期成效,事后该局局长不但肯定我们的方向,甚至认为计划可以订得更加进取。这反映我们不应事事假设移民后当地人都会排拒外来思维,反而应善用自己曾有过的经验和优势,转化成新的定位及角色,才能在新居地占一席位。
移加后的数年,凭着一份热心及仔细的策划,我因缘际会有了创立一所基督教中学的机会。在从事多年的教学及行政工作后,能从零开始建立一所兼具文化开放包容而同时重视品德教育的学校,不但是我个人职涯的新开始,也庆幸加拿大这片新土壤给我机会。“移民不出头”,到头来只视乎你如何面对。
我会在下篇谈谈个人及家庭在下移民决定时的一些实际考虑,也会讨论一些该做的准备,愿与各位分享共勉。
作者简介:
邓景康校长持有教育硕士,香港及加拿大安大略省教师认证。加拿大私立学校Canaan Global Academy校长,学校获加拿大专业注册及认可(Accredited)。30年来致力培育学生在情绪精神、社交、学术等全人发展。
facebook专页:迦南美地 邓景康Abraham Tang
(文章标题由《香港01》编辑所拟。文章纯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