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鲩鱼食到一半惊见2条线状物 事主忧心:史上最可怕嘅寄生虫?

撰文: 朱利安
出版:更新:

【寄生虫/淡水鱼】淡水鱼可能有寄生虫,食用前必需烹煮至熟透!早前有网民在facebook群组分享照片,指她从街市买来鲩鱼,食用时才发现鱼内有2条线状物,顿时忧心忡忡,拍照发帖问:“唔通系史上最可怕嘅寄生虫???”有网民看后指淡水鱼常有寄生虫,建议楼主切勿继续食用;但亦有人指淡水鱼只要煮熟就没问题,而且寄生虫一般不会太长,煮熟后会变软或“缩水”,怀疑楼主抽出的2条线状物是“鱼腥线”(俗称“鱼筋”),毋须过于担心。
据食物安全中心网页显示,属鱼源性寄生虫的中华肝吸虫常见于淡水鲩鱼等,市民应煮熟鱼类产品,避免感染鱼源性人畜共患寄生虫病。

有网民在facebook发文,指早前于街市买了1条鲩鱼,未料进食期间发现2条不明线状物,从旁边的姜葱对比下,看出相当长。(fb“将军澳主场”图片)

下载“香港01”App,即睇城中热话

楼主早前在facebook群组“将军澳主场”发文,并上传照片,指她在乐富一街市买1条鲩鱼回家煮食,但吃到一半才发现有2条线状物,立即大吃一惊,不禁求教网民,“唔通系史上最可怕嘅寄生虫???希望有人帮手答”,又形容不明线状物“佢哋已经死清光”。

有网民看过照片后表示淡水鱼经常都有寄生虫,劝楼主必须彻底煮熟,“正常系有寄生虫,一定要煮熟”、“成日都会有,所以一定要煮熟”、“淡水鱼寄生虫一大把”,也有建议楼主停止食用,“条鱼可能仲有虫卵,唔好食”。

其中1名网民则留言分享类似经历,指在数年前曾在超市购买三文鱼的食材,但吃到一半时同样发现1条“白色头尾都系尖的(东西),煮好耐都系唔易断”,怀疑是寄生虫,后来始拍照并拿回超市反映,即获退款。

相片其后在社交媒体传开,有人指淡水鱼不宜生吃,但只要彻底煮熟则没问题,“乜虫都煮死晒,食落肚都系蛋白质,唔使担心”。亦有人指淡水鱼的寄生虫一般短而细小,而且经烹调后会变软,而楼主抽出的线状物则相当长及看似有硬度,相信是鱼腥线,长在鱼背两侧,这是鱼的感知器官,俗称“鱼筋”,属鱼的体内组织。吃了也不会有事。

楼主指鲩鱼购于乐富一街市,不少网民劝她停止进食,担心有感染风险。(示意图 / 资料图片)

据食安中心网页显示,鱼源性寄生虫在海鱼及淡水鱼中均属常见,一些鱼源性寄生虫可感染人类,例如线虫及吸虫,属于吸虫的中华肝吸虫常见于淡水鲩鱼及相关品种,人类生吃或未有煮熟而进食这些带有寄生虫的鱼类,便会受感染。

食安中心亦指出,感染小量中华肝吸虫可全无症状或只出现轻微症状,但感染大量的话则可引致食欲不振、腹泻和发烧,更严重或造成胆管梗阻、肝硬化和慢性黄疸;市民难以分辨淡水鱼是否感染中华肝吸虫,亦无法用肉眼看见其细小囊状幼虫,建议市民应煮熟鱼类产品才食用,提醒酒、醋、日式芥辣、黄芥辣及香料均不能杀死包括中华肝吸虫在内的寄生虫,当以淡水鱼作为火锅及粥品等的食材时,或者鱼片切得太厚,须注意淡水鱼是否已熟透。

fb群组“将军澳主场”

同场加映:缩头鱼虱寄生鱼类吸血 最终取代鱼舌 世上唯一完全代替宿主器官

(01制图)

大埔墟一间酒楼的沙巴趸鱼头内曾发现一只疑似缩头鱼虱,更险被误指是“濑尿虾”,其实遭“指虱为虾”的缩头鱼虱大有来头,通常趁机钻入鱼类的口腔,寄生在鱼舌上,吸取鱼血维生,等到鱼舌萎缩便取而代之,充当舌头为自己及鱼吸取营养,由寄生转为共生,这是世上唯一已知完全取代寄主器官的寄生方式,对人类无害无毒。

大埔墟一间酒楼的沙巴趸鱼头内曾发现一只疑似缩头鱼虱。(fb群组“Tai Po 大埔”图片)
+3

同场加映:《大湾区活好D》肥妈示范食鲩鱼鱼生 食安中心纠正:易有寄生虫▼▼▼

《大湾区活好D》肥妈示范食鲩鱼鱼生 食安中心纠正:易有寄生虫
+4

同场加映:消委会丨35款干意粉全部有昆虫碎片!一文睇清边款含量最高▼▼▼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