筋骨损伤|少运动或操练过多易受伤 研究证针灸+4件事有助康复
文:洪双双医师@中大中西医(香港中文大学香港中西医结合医学研究所专业顾问、注册中医)
想要健康的体格,便要告别缺少运动(Sedentary)的生活模式。每逢周末,郊外、公园及海滨长廊都挤满热爱运动的人士。当中有很多人1周只有周末或公众假期才有时间到空旷地方舒展筋骨,再加上运动场所有限度开放,平日身体锻练不足,运动时一不留神,便容易受伤。
为何运动损伤会增多?临床上不乏2类患者创伤,一类是平日运动过少,另一类是操练过度的人士。平日运动过少,肌肉不够强壮,关节灵活度不足,又因为姿势不正确、热身不足、未掌握运动的要点、关节过度伸展等情况,当运动量超出负荷时,便容易导致不同程度的软组织受伤,甚至造成骨折。相反,过度运动操练的患者,多见是因为过度的锻练迫使肌肉疲劳,肌肉韧带亦容易被拉伤。
中医在治疗运动及劳动引起的筋骨伤患已有上5,000年的临床体会。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中医师会以望、闻、问、切四诊了解患者的情况。透过望诊可以了解患者的关节活动度、肿胀程度及外观等。透过闻诊检查骨折的磨擦音以了解关节是否有骨折。透过切诊检查伤患情况,触控患处以了解肿胀、皮温及疼痛情况。收集了以上资料再进行辨证论治,根据病情及患者体质拟定治疗方案。常见的外伤辨证包括瘀血阻络、气滞血瘀、劳伤筋脉等。
在治法上,中医常用中药、针灸、推拿、刺络、拔罐及外敷中药等疗法处理各种筋骨损伤,再根据病情建议保健锻练运动,以达长期治疗效果。简单地说,中医以针灸、中药等疏通经络,调和气血,通则不痛,改善血液循环;透过推拿、拔罐等改善肌肉及软组织柔软度,达到纾缓痛楚的效果。另外、中医更有锻练式的运动,如八段锦、五禽戏等都有养生及强壮体格的作用,日常锻炼可以强身健体,减少伤患的情况。
从观赏奥运这类国际运动比赛,我们可见多国运动员也曾应用不同型别的中医疗法处理肌肉疲劳及损伤,如“飞鱼”菲比斯在比赛中背部的拔罐痕迹,大家都历历在目。运动员训练时容易疲劳,肌肉韧带容易受伤,中国的体育学院采用中医及西医治疗手法来治疗运动性疾病日渐普遍,而且,对运动员更有防病治病作用,可以调理身体,以达到预防运动性损伤。所以,运动员在复康阶段很多时都会运用到中药,如刘翔、姚明等运动员在手术后均有用中医药协助康复。中医药也可对抗运动性疲劳,国内常用提升体育表现的有补益脾胃的中药如四君子汤及滋补肝肾的中药如六味地黄丸等。
医学实证中医针灸的作用中医药治疼痛伤患已有多年历史,透过现代医学研究可以从另一角度了解针灸及中药怎样在身体发挥作用。医学期刊循证补充替代医学 (Evidence-Based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针灸配合“RICE”(“休息 Rest”、“冰敷 Ice”、“ 压迫 Compression”及“擡高伤肢 Elevation”)同用可以减轻痛楚及提升治愈率。按摩有助改善踝关节灵活度及平衡功能,当针灸与推拿按摩共同使用时,更明显地减轻痛楚。
其中有些研究指出部份中药有抗炎的作用,也会用在肌肉关节不适上,针灸与中药双管齐下比单用中药可以更有效止痛,减低疼痛发作时期及提升治愈率,特别是创伤早期关节仍有明显肿胀发炎时。现时也有研究指出,针灸能纾缓痛楚很有机会是激发一些能调节脑部发炎指数的穴位,有些报道则指出针灸可以减低血清中的“TNF-a” 及抗环瓜氨酸抗体(AntiCCP),相关资料仍待大型及更有系统性的研究确实。中大一项研究更指出针灸配合手托比单用手托更能改善腕管综合症的症状及改善手部功能、灵活度、指力,但感觉及疼痛的改善情况则与对照组相似。
现代医学如西医、物理治疗在运动医学已非常成熟,特别对急性及慢性创伤的处理已创建良好的治疗方案,再配合中医治疗更能加速康复。如遇上伤患,不妨考虑配合中医治疗,加快患处的愈合,尽早回复正常生活。
中西医结合医务中心网页:按此
作者简介:
“中西医结合医务中心”乃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香港中西医结合医学研究所辖下的医务中心,致力推广医学研究、教育培训及提供医疗服务,团队人员包括中医师、西医、注册护士、临床心理学家等,旨在揉合两个医疗系统所长,改善医疗服务。
(文章标题由《香港01》编辑所拟。文章纯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同场加映:↓↓↓即睇8个时机中医介入治疗心律不正↓↓↓
同场加映:↓↓↓即睇感冒、流感、新冠肺炎病征分别↓↓↓